1392 条搜索结果

兜率内院

菩萨最后身之处也。释迦如来為菩萨时最后之处,於此终此生,下生人间而成佛也。今為弥勒菩萨之净土也。此亦菩萨身之最后,彼天四千岁间於此,已生人间,成佛於龙华树下也。而彼天之四千岁当人中之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普曜经一曰:「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尽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尽法海,故皆名为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广神

具名广大神王。此神王有二种:一称鳩那耶神王,於金刚山,一向出生吉祥神主。二称遮毘佉罗神王,於大海中,出生种种之吉祥神主与过患神主。因而譬之於眾生所具之一心。鳩那耶神王者,心真如门也。遮毘佉罗神王者,心生灭门也。见释摩訶衍论。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心约教有异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

《三藏法数》 / 185字 / 1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念

第一念佛。佛是众生上慈父。第二念法。法是众生烦恼良药。第叁念僧。僧是众生叁乘福田。第四念戒。戒是众生防非止恶。第五念舍。舍是众生除悭杂着。第六念天。天是众生清净果报。此天非叁界之天。谓第一义也。净故名为天。

《法门名义集》 / 89字 / 1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轮王七宝

长阿含经云:增劫中,则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名为减劫。此后过百年,复增一岁,或云子倍父寿。(若父十岁子则二十岁。)名为增劫,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时,则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绍灌顶位,于十五日香汤沐浴...

《三藏法数》 / 965字 / 1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即佛

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二,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二故也。 一、理即佛,谓...

《三藏法数》 / 720字 / 1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者人我。二者法我。人我亦名众生空。亦名人空。始从众生空乃至佛空。是名人空。以龟毛破。法我亦名法空。众生五阴空。乃至佛五阴空。是法空。五阴是成众生之法。五阴体空。是名法空。已上兔角破。

《法门名义集》 / 81字 / 1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大黑天

梵语摩訶迦罗Mahākāla,译為大黑天,大黑神。或译為大时。显密二教之所说各异。密教谓為大日如来因降伏恶魔示现忿怒药叉主之形者,或有一面八臂。或有叁面六臂。繫人之髑髏以為瓔珞。可畏之相也。故古来以為军神而祀之。现今印度称其女体為迦梨Kalī(迦罗之女声也),以為大自在天...

《佛学大辞典》 / 940字 / 1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知

在涅槃会上,於大乘知七善法,具足梵行也。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詮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詮之义理。叁、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捨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於饮食,衣药,行,,坐,卧,知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九次第定

四禪,四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禪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於一定之法也:一、初禪次第定。二、二禪次第定。叁、叁禪次第定。四、四禪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禪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

《佛学大辞典》 / 293字 / 1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种学人

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小乘七种学人也。修而未至。名之为向。修之已至。名之为果。此七种人。于小乘法。果行未满。进趣未息。故名学人。唯阿罗汉于小乘果满。更进趣之学。故名学。若大乘法中。唯佛是学。

《法门名义集》 / 101字 / 1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九种大禅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

《三藏法数》 / 2473字 / 1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俱胝一指

碧严十九则曰:「俱胝指头禪。」从容录八十四则曰:「俱胝一指。」门关叁则曰:「俱胝竪指。」五灯会元四曰:「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菴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遶师叁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叁问,师皆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1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种涅槃

一者性净涅槃。二者方便涅槃。性净天真之理。体通叁世。其德圆备。本增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染累。故就实彰名。称曰性净涅槃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

《法门名义集》 / 167字 / 1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叁百五十度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切处不相应真言

四摄菩萨真言也。参照[四摄菩萨]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佛药师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叁、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1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谛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人乃证斯理。最实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说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

《法门名义集》 / 172字 / 1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种忍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明之惑,证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不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

《三藏法数》 / 434字 / 1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二天

一、梵天,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右腰,左手五指相着,竪之而屈。其高过肩即作莲华之想。真言曰:南莫叁满多没驮喃,没罗贺摩寧,娑嚩訶(第一句归命诸佛,其义如例,又结句之娑嚩訶亦如例,下皆同,故略之。又其真言各举其名,故以其首字為其种字,以下例亦然)。 二、地天,印相為...

《佛学大辞典》 / 1059字 / 1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十二见

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叁种: (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二、色為常。叁、色為常常。四、色為非常非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常,即言世间之常常也。计他四蕴之常常,即计神之常常也),此...

《佛学大辞典》 / 2612字 / 1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大乘九部

谓佛所说大乘诸经,因缘、论议、譬喻之叁部,故云九部也。以大乘直说大法,不假因缘;唯谈圆理,故绝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是以大乘诸经,唯存方广等九部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不具有十二部也。 一、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

《三藏法数》 / 852字 / 1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蒙堂

蒙堂之名,始於大觉之故事。后来两序退职者之安息处,称為蒙堂。蒙者周易蒙卦象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疏曰:「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宋景濂潜溪集四曰:「大觉日与九峰韶公佛国白公参寥潜公讲道一室,扁曰蒙堂,丛林取则焉。」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生功德名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於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以真方便发起十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叁、修行,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留碍也。四、生贵,与...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大乘。归宗不二决定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不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还观人法二种我。五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不退心。正观两融心不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10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二部经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

《法门名义集》 / 275字 / 10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色界有四天。欲界六天。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则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则生其中)。第叁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则生品十其中)。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发愿行慈则生其中)。第五化乐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则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

《法门名义集》 / 365字 / 10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如来功德六种相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垢,谓诸如来由证...

《三藏法数》 / 302字 / 10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欲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

《三藏法数》 / 678字 / 10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瞿沙

Ghoṣa,比丘名。译曰妙音。美音。阿育王时,菩提树伽蓝,医王太子拘浪拏之盲目者。西域记叁曰:「时菩提树伽蓝有瞿沙(唐言妙音)大阿罗汉者,四辩碍,叁明具足。王将盲子陈告其事,(中略)眼得復明,明视如昔。」 又婆沙四评家之一。俱舍光记二十曰:「音声妙故,名曰妙音...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10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百由旬

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有导师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至宝处,恐眾疲倦而还,遂方便於叁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暂為止息。叁百由旬者為超叁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叁界果报处為叁百。」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0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二

种性(十解十行是也)。解行(十回向是)。欢喜行(初地是)。增上戒(二地是)。增上意(叁地是)。道品相应增上惠(四地是)。谛相应增上慧(五地是)。缘起相应增上惠(六地是)。有行有开发(七地是)。开发(八地是)。(九地是)。最上菩萨(十地是)。菩萨是...

《法门名义集》 / 184字 / 10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不中道

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0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漏。既有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漏力强能排叁涂等苦故。立解叁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叁人...

《法门名义集》 / 312字 / 10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胎藏界大日如来

此為胎藏界中臺八叶院之中尊,於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髮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為种子,以率都婆為叁昧耶形,密号谓之徧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臺宝王宫殿,於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臺,...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0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兜率叁关

续传灯录二十二曰:「室中设叁语以验学者,一曰拨草瞻风,只图见性。即今上座性在甚麼处。二曰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麼生脱。叁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麼处去。」大慧武库及门关作「拨草参玄。」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0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大乘叁宝

叁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叁身、十身,能现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叁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三藏法数》 / 405字 / 10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焰摩天

Yā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叁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叁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徧净天所有宫殿。」量寿经上曰:「第叁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叁百叁十六万...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10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爱染王

明王名(Rāga),明王外相现忿怒暴恶之形,其内证以恋爱染着之至情為本体,故名爱染明王。即爱神是也。爱染為贪欲之烦恼,今以之為神明之体者,烦恼即菩提之意也。大日经疏十曰:「常教以贪治贪,今教以大贪治贪。」其身相乃叁面六臂之忿怒尊,持种种之法具。瑜祇经爱染王品曰:...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9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布萨

原為梵语U avasatha,变於巴利U osatha,失梵语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洒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译曰净,善宿,又曰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叁十日),集眾僧说戒经,使比丘於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斋日持八戒而增长...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9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