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发此四种心,度诸众生,故天亲颂曰: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是也。 一、广大心,谓菩萨发心度生,欲令叁界四生之类,普皆济度,无一众生而不度者,所度众生无量无边,是名广大心。(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生者,卵生、...
《三藏法数》 / 312字 / 18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Īṣīka用以作矢之坚芦也。又為王舍城之高山名。以譬我见我慢之高者。瑜伽略纂叁曰:「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坚硬常住,我等亦尔。或復有草,名伊师迦,体性坚实,故喻我等。」玄应音义二十叁曰:「伊师迦山名也,言此山高耸,喻我慢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8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 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百喻经》 /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 188字 / 17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闻如是: 一时佛在比罗勒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及众菩萨、国王、大臣、人民、长者、居士、清信士女,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佛告诸比丘:“皆悉寂静定意听,我前世初求得菩萨道时,戒行普具,精进一心,修集智慧,行于善权,功德累积,不可称说。诸天、释梵、天龙、鬼神、帝...
《佛说睒子经》 / 安公录中阙译今附西晋录 / 2975字 / 17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9日禪林之语。為祈祷而定僧员,日日相续,讽诵经咒轮环,以期感应,谓之不断轮。勅修清规祈祷曰:「如祈晴祈雨,则轮僧十员二十员或叁五十员,分為几引,接续讽诵。每引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各叁七徧,谓之不断轮。终日讽诵,必期感应,方可满散懺谢。」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7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寿因寿果,寿,即寿命。谓不杀物命,无伤害心,是名寿因。由不杀故,长寿住世,是名寿果。 二、色因色果,色,即色身。谓施灯明供佛,及以净物施人,是名色因。由施灯明及净物故,则得颜容光泽,身形端正,是名色果。 叁、种姓因种姓果,种,即种类。姓,即族姓。谓舍离憍...
《三藏法数》 / 446字 / 17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Īśā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於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於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叁戟鎗,浅青肉色,叁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1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新译仁王经奉持品说,佛於未来世受持叁宝之处,使五方菩萨护其国。而同经仪轨上引不空叁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以彼经之五菩萨,配於本经之五菩萨,说此菩萨一一有正法轮与教令轮之二身,正法轮现菩萨之真实身,教令轮现明王之忿怒身。於此加五佛之自性轮身而為叁轮身。此叁轮...
《佛学大辞典》 / 843字 / 17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瑜祇经大金刚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曰:「我今更说秘金刚药叉形,六臂持眾器,弓箭剑轮印(印铃也,是此尊之叁昧耶形)及萨埵羯磨。五眼布忿怒,叁首马王髻。」秘藏记末曰:「金刚药叉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即牙菩萨,是寂静身。」补陀落海会轨曰:「金刚药叉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之功也。后增日月及娑竭龙王、阎摩罗王者,谓日则破闇,月则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则掌于幽冥。故加此四天,通为二十天也。 一、梵天王,梵,梵语具云梵囕摩,华言离欲,又云清净,谓此天王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统...
《三藏法数》 / 2561字 / 16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叁种之因与叁种之果也。一、异熟因异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恶之因,於来世生果也。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為因,於现在及未来世得自在之果也。叁、智因智果,言以修习一切之智慧為因,故得证叁乘及佛果也。出於瑜伽师地论。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Divyadundubhimeghanirghoṣa胎藏界五佛之一。住於中臺八叶院北方之叶上。结金刚部之定印,主大涅槃之德。金刚界谓之不空成就,即与[释迦]同体。是四法身中之等流身也。大日经真言品称為不动佛,同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称為鼓音如来。善无畏叁藏以為不动(梵语阿閦)之名,或為义立,或...
《佛学大辞典》 / 433字 / 16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代表一切药之五种药也。药之效用為除病而表消灾之义,灌顶时二十种物之一,入於五瓶中。慧琳音义叁十六曰:「五药,依金刚顶经瑜伽说五药梵名:婆贺拶囉一,婆贺禰缚二,建吒迦哩叁,碍哩羯囉拏四,勿哩答贺定五,并西国药,此国无。即以此土所出灵药替之:伏苓一,朱砂二,雄黄叁...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6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者愿乐位。二者见位。叁者修位。四者究竟位。愿乐位。地前叁十心菩萨总名愿乐位。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证智见真如。以求欲见故名愿乐。十信菩萨犹受叁界分段生死。分觉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断四住地烦恼。尽分段生死果报。云方入十解之位。十解菩萨生空观成就。对治外道着我...
《法门名义集》 / 267字 / 16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又曰空轮。為安於塔顶九重之金轮也。有九重,故云九轮。在空中故云空轮。皆俗称也。本名相轮、轮相、金剎、金幢、露盘等。轮相之数,依人而有多少。法苑珠林叁十七曰:「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叁缘觉、四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菩萨此云道心众生。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此人发心求佛。自利利人。六度行满。修佛相好。学佛威仪。于叁乘别教中。此是大乘。
《法门名义集》 / 50字 / 1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以齿[口临]或体哩呬淫一字,為真言之文殊菩萨也。叁摩耶形,為於青莲华上载如意宝珠者。尊象為童子形。金色。半跏坐千叶白莲华上。左手执青莲华。其华上有如意宝珠。右手向外。五指垂下。作满愿之印。熙怡微笑。其首髻為一髻。故又称一髻文殊。以此菩萨為本尊而修法,其法名一字文...
《佛学大辞典》 / 248字 / 1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智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无不遍者,虚空无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不为高,众生迷...
《三藏法数》 / 454字 / 1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修多罗藏。诠戒定二学随机破病。毗尼藏。唯诠戒学。摩德勒伽藏。唯诠慧学。亦名阿毗达摩藏。此叁藏约大小乘分为二藏。所谓声闻菩萨藏。
《法门名义集》 / 54字 / 15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卷,唐不空译。说圣观音之本尊及真言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 /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 一、智火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叁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
《佛学大辞典》 / 1976字 / 1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是佛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禪定,谓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禪比丘。涅槃经叁十叁曰:...
《佛学大辞典》 / 389字 / 1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种性住(十解十行是也)。解行住(十回向是)。欢喜行(初地是)。增上戒(二地是)。增上意住(叁地是)。道品相应增上惠住(四地是)。谛相应增上慧住(五地是)。缘起相应增上惠住(六地是)。有行有开发无相住(七地是)。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八地是)。无得住(九地是)。最上菩萨住(十地是)。菩萨是...
《法门名义集》 / 184字 / 1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性者诸法之自体,相為其相貌义理也。又名法相。俱舍成实等明小乘之性相,瑜伽唯识等说大乘之性相,因之学习此等之诸论曰性相学。一名法相学。瑜伽释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為论。」婆沙论一曰:「阿毘达磨性相所显。」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军荼利明王為五大尊之一。军荼利明王有叁种:一金刚军荼利,二莲华军荼利,叁甘露军荼利。胎藏曼陀罗大钞叁曰:「师曰:胎藏界图,叁处有之。金刚手院军陀利名金刚军荼利,观自在院军荼利名莲华军荼利,苏悉地院军荼利名甘露军陀利也。既其本誓各别也,故随所用举之。」谷响集七曰...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1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毘奈耶杂事十四曰:...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1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叁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叁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叁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
《三藏法数》 / 357字 / 1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日本叡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臺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徧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眾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4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Trāyastrṁ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叁十叁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銖、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巔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
《佛学大辞典》 / 374字 / 1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藏即含藏之义,谓含藏诸法文理,而有经、律、论、咒之不同。经者,法也、常也。凡圣之所轨则,曰法;魔外不能变坏,曰常。律者,法也。谓分判轻重,持犯之罪,如世之法律。论,议也。谓论议种种诸法甚深之义也。咒者,愿也。谓祈愿种种如意殊胜等事也。盖以声闻、缘觉、大小乘之...
《三藏法数》 / 443字 / 1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不杀生。二不偷盗。叁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沽酒。六不说出家在家菩萨过失。七不为贪利自赞毁他。八不故悭。九不故嗔。十不故谤叁宝藏。从今身至佛身不得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法门名义集》 / 79字 / 1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真言行者以十五尊而成一身:第一以根本命金刚為行者之名。根本命金刚者,五部中金刚萨埵之名,是為根本。故下文谓极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意為命世之金刚萨埵,於五萨埵中随取其一也。明為缚曰吽。第二以释轮為座,天帝释也,一名因陀罗,此云帝,又曰主。居妙高山顶...
《佛学大辞典》 / 866字 / 1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不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不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还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不退心。正观两融心不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1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在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山有叁寺,在顶曰福林,在腰曰国清,在麓曰修禪。国清具名景德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勅為智顗禪师所创建。初智顗梦巖崖万重,侧有沧海,渺无涯际,泓澄在其下。一僧来伸手导顗登山,觉后语门人,皆答以会稽天台山。因而陈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开皇...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1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又曰法界生真言。南謨叁曼多佛陀南。达摩驮都。萨嚩婆缚。句痕。第一句归命如常,第二句达摩驮都為法界之义,第叁句萨嚩婆缚為自性之义,第四句句痕為我之义。法界即是佛身,下句云我者即是法界,此行者虽未能即体真性,但作此印,诵真言,亦即同於体法界也。见大日经密印品,同疏...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由无量修多罗,广大法义,而以为缘,故名缘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行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二、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故名行大。 叁、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观察,了...
《三藏法数》 / 339字 / 1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依中论等叁论而立宗,故名叁论。言祖师之血脉则以文殊菩萨為高祖,马鸣為次祖,龙树為叁祖。龙树有二弟子,分二流,一者龙树,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一者龙树,提婆,罗睺罗多,沙车王子,罗什。罗什来中国,尽译叁论,為此土之高祖。弟子事之者称叁千人。以道融,僧叡,僧肇...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1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Amoghasiddhi,金刚界五智如来之第五,五大月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尊,隋业护牙拳之四金刚,金色,左手作拳印,右手舒五指当胸,為成所作智所成,成自利利他之事业,故名不空成就。五部中之羯磨部也。羯磨,译曰成就,与不空成就之义同。以羯磨為叁昧耶形,以字為种子,密号為不动金刚...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1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又曰叁叁昧耶摄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说。不动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请善明王及本尊,结此秘印皆云集,以此如来所生印,想為閼伽奉献,诸佛菩萨,诸尊贤圣,供养念诵,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内传(金刚坚固内相传)佛心即是。五智(五指)秘於内心,...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1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十王之一。冥途亡人第叁年厅府之官王也。其本地為阿弥陀如来,即领二官眾狱司,治眾生愚痴烦恼之冥官。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所谓「五道转轮王厅。阿弥陀佛。尔时天尊说是偈言:后叁所歷是关津,好恶唯凭福业因。不善尚忧千日内,胎生產死夭亡身。邪见放逸过,愚痴无智罪。犹如车...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长阿含经云:增劫中,则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名为减劫。此后过百年,复增一岁,或云子倍父寿。(若父十岁子则二十岁。)名为增劫,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时,则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绍灌顶位,于十五日香汤沐浴...
《三藏法数》 / 965字 / 1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有二种:一种:一大悲观音,二大慈观音,叁师子无畏观音,四大光普照观音,五天人丈夫观音,六大梵深远观音也。一种:一千手观音,二圣观音,叁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输观音也。大悲等六观音為天台之义立。摩訶止观二曰:「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叁障,此道苦最...
《佛学大辞典》 / 692字 / 1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梵语摩訶迦罗Mahākāla,译為大黑天,大黑神。或译為大时。显密二教之所说各异。密教谓為大日如来因降伏恶魔示现忿怒药叉主之形者,或有一面八臂。或有叁面六臂。繫人之髑髏以為瓔珞。可畏之相也。故古来以為军神而祀之。现今印度称其女体為迦梨Kalī(迦罗之女声也),以為大自在天...
《佛学大辞典》 / 940字 / 1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烦恼之异名。覆盖之义。覆行者之心,使善心不开发者。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盖以覆盖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信心,不得开发。」无量寿经下曰:「离盖清净,无厌怠心。」参照[五盖]条。 又笠盖,比丘所用者。释氏要览中曰:「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
《佛学大辞典》 / 296字 / 1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轮佛顶也。以八辐轮為其叁昧耶形。瑜祇经曰:「一切佛顶轮王,手持八辐金刚宝轮。」 又摄一切佛顶轮王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印度人亦如吾国旧俗,信月中有兔,谓怀兔者即是月。假如有论者,立「怀兔者非月」之宗,则彼於因明叁十叁过中,犯世间相违之过焉。见[怀兔]条。西域记七,记月中有兔之说。谓狐兔猿叁兽,异类相悦,天帝欲试其心,故现飢乏形,使各求食。狐衔一鲜鲤,猿採异华果,以馈天帝。兔独无...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不轻比丘又云不轻菩萨。作出家沙门之形相,故云比丘,為大乘菩萨之根性,故云菩萨。具名常不轻。此比丘常修不轻之行,因受常不轻之称,即释迦佛往古之前身也。见[常不轻菩萨]条。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
《法门名义集》 / 275字 / 1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昔者菩萨,曾为鳖王,生长大海,教化诸类,子民群众,皆修仁德。王自奉正,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愍于众生,如母抱育爱于赤子,游行海中,劝化不逮,皆欲使安,衣食充备,不令饥寒。其海深长,边际难限,而悉周至,靡不更历,以化危厄,使众罪索。于时鳖王,出海于外,在边卧...
《生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456字 / 1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之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仁王经上曰:「化乐天。」俱舍论十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不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叁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1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佛法有五种能说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自口说,二佛弟子说,叁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说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叁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1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