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类目 影像 , 图书 / 著译 德 恩斯特・柏施曼 / 2022年07月30日 / 1826 浏览

此《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为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著。全套共三册,包含:普陀山(观音)、祠堂、宝塔,作者考察从北至南,行程遍及十几个省。

此书德文版三册依次出版于 1911、1914、1931 年,每册包含大量精美照片和建筑测绘草图。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第一册 普陀山 观音
第一册 普陀山 观音

这是柏石曼回到德国之后所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著。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包括这个岛屿的位置和面积,岛上佛教寺院的宗教意义和历史;岛上三座最著名的寺庙——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即慧济寺);普陀山上各寺院中的宗教生活;岛上众多坟墓和墓地的碑刻和石刻,以及当地中国人在清明和冬至扫墓的习俗。

普济寺 法堂

在作为该书结尾的第七部分里,作者简短地总结了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而成为佛教信徒们理想归宿的宗教含义,将它的寺院建筑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筑奇迹,如埃及的金字塔等,作了一番比较,并且充分肯定了它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的重大价值。柏石曼的这部论著里面共有 112 张涉及普陀山的照片,其中 4 张是柏石曼绘制的寺院建筑平面图,关于普济寺的 8 张,关于法雨寺的 59 张,关于佛顶山和佛顶寺的 15 张,其余的 23 张。此书出版于 1911 年。 【在线阅读《普陀山》 - 互联网档案馆】

第二册 祠堂
第二册 祠堂 武侯祠

《祠堂》出版于1914年,共收录250余幅插图和照片、数十万字的文字描述和阐释。柏石曼考察了众多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祠堂建筑,从历史、民俗、宗教和建筑等角度,对其整体设计规划和各种陈设作了细致的描述。由于战乱以及外国人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等因素,书中呈现的很多祠堂建筑实物已经不复存在,伯施曼的一系列著作因而成为中国古建筑史领域极具史料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参考资料) 【在线阅读《祠堂》 - 互联网档案馆】

第三册 宝塔

《宝塔》包含 524 幅插图,其中绝大部分为实物照片(部分为整页照片),少部分为建筑示意图。此书出版于 1931 年。【在线阅读《宝塔》 - 互联网档案馆】

构件细节 侧面图 剖面图 俯视图

《宝塔》是三册中最厚重的部分,柏石曼认为宝塔建筑虽然起源于印度,但经历了一种真正中国式的发展。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中国人阐释完美风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在很多方面,它们是一种外来的因素,尽管中国精神已经丰富了它们,使它们变得更加深奥,并且使它们跟自己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然而中国人并不想要离开地面。攀登高峰与中国人最深处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一方面,他们跟热衷于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教堂和皇宫的西方人正好相反。中国人喜欢贴近地面,而地面正是他们深沉艺术气质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