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那Dhyā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於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禪者之住居也。祖庭事苑八云:自达磨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餘年,未有禪居。洪洲百丈大智禪师怀海始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经中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為禪宴食息之具,高横椸架,置巾单瓶鉢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自属授,当代為尊也。行普请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二食之一。以禪定闲寂之乐养心身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其国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悦食。」心地观经五曰:「唯有法喜禪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色界之禪定,有四重,此乃第二重之禪定也,定心微细,无寻伺之心所。於叁受之中感受喜乐之二受者。参照[四禪定]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传灯录曰:「禪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禪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卧龙破庵祖先之法嗣。名师范,号无準。东福寺之开山圣一、圆觉寺之开山祖元,皆其法嗣也。见无準条。(CBETA註:疑為见[祖元]条)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齐鄴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禪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於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污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见唐高僧...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禪定之窟宅,比丘多於山林巖窟坐禪。故有此名。涅槃经叁十曰:「如来今住於拘尸那城入大叁昧深禪定窟,眾不见故,名入涅槃。师子吼言:如来何故入禪定窟?善男子!為欲度脱诸眾生故,(中略)為令眾生尊重所闻禪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禪定窟。」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修禪之处。及禪家之僧堂起,僧堂亦名禪堂。以眾僧於此坐禪也。首楞严经曰:「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若不能诵,写於禪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止观曰:「身开常坐遮行住坐,或可处眾,独则弥善。」辅行曰:「或可处中者,谓禪堂中,别处最胜,故云弥善。」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