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条搜索结果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叁摩地法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科拣境

天台以為观心之境,於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叁科中,捨入与界而取五阴。於五阴中捨色,受,想,行,之前四者而取第五识。於识中捨见行,发得二种能招报之心,而取正对外境所分别之心。為外观之境。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双流

化道与观心,二事并行也。四教仪曰:「道观双流。」叁论大义钞一曰:「德备叁忍,道贯双流。」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慈恩叁观

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观,观徧计之一性為空也。叁、中观,观诸法以徧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叁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叁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徧计性為情有...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观心食法

一卷,隋智顗述。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观行

於心观理而如理身行之也。又观心之行法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念处观

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教行

教法与修行也。随教法而為修行也。元照弥陀经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剋果。」往生要集序曰: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十不二门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心无畏故

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行者观心月,泰然无所畏惧,谓之心无畏。以心无畏之故,得净究竟圆明之菩提心也。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之极微也。此四微為色法之元素,依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依四大而成五智。是為成实论之宗义。中论疏四末曰:「成实论云: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止观五曰:「镜中能成四微尚不可得,况所成幻柱?」同辅行曰:「言四微者,色香味触。」观心二百门曰:「能生树根,...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普门持诵

普持诵曼荼罗海之诸尊真言也。大疏八曰:「然后住瑜伽座,以五轮字持身,首置百光徧照王,以无垢眼观自心华臺本不生字,方作普门持诵。先於毘卢遮那心月中炳现真言,而后持诵并示密印,周徧中胎藏已。次及第二院诸尊,乃至终竟。或一一现前观之而作持诵,或自身作彼本尊。於其心月...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天真独朗

日本传教大师在唐时,道邃和尚传授观心之口诀,有此语。谓為一言之一心叁观。天真者谓本体不生也。吾人之一心一念,寻其本来不生而无相也。独朗者吾人悟入此天真则本来无生死涅槃之别,宇宙朗然而光明,凡身即大觉之佛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食时五观

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叁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叁曰:「境虽有五,总束為叁:初即观食,二是观身,叁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