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识

[ jiǔ shí ]
类别 [ 名数 ]

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

金刚叁昧经入实际品曰:

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

又入楞伽经第九曰:

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大乘密严经卷中曰:

心有八种,或復九种。

是也。

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此外见金刚叁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為第九,总立之為九识者,似至真諦叁藏,始见其说。

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叁曰:

真諦叁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叁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叁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為体。於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

据此可知真諦唯以阿阤那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

又大乘义章第叁末曰:

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阤那识及起六识,通前為九。

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於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於真,后真妄离合之义,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於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

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

菴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訶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玄义第五下曰:

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諍云云。

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於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諍难。

又据此可知九识為真諦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諦以阿陀耶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

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菴摩罗為第九识,以之為道后之真如而论。然天台等必非属於九识家也。又出於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

(二)阿梨耶识中之种别。显识论曰:

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叁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

是也。盖显识即本识,指阿梨耶。其中身识為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识,尘识為转作色等六尘之识,名為应受识。用识為转作眼识等六识之识,名為正受识。世识转作过去等叁世,又生死相续不绝名為世。器识為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叁世等之识,亦名处识。数识為算计量度。四种言说识為见闻觉知之四种。自他异识為六趣身。善恶生死识為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善恶之意,即转作此等事之识也。又出宗镜录四,人天眼目臆说下等。

浏览 1530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09月2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