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像

[ xíng xiàng ]
类别 [ 图像 ]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

大日经二曰:

不动如来使,持慧刀羂索,顶髻垂左肩,一目而諦观,威忿身猛焰,安住在盘石,面门水波相,充满童子形。

同疏五曰:

画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顶有莎髻,屈髮垂在左肩,细闭左目,以下齿嚙右边上脣,其左边下脣稍翻外出,额有皱文犹如水波状。坐於石上,其身卑而充满肥盛,作奋怒之势,极忿之形,是其密印标帜相也。(中略)所以持利刃以羂索,承如来忿怒之命尽欲杀害一切眾生也。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繫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究之命,令得大空生也。若业寿种除,则戏论语风亦皆息灭,是故缄闭其口。以一目视之意,明以等目所观,一切眾生无可宥者。故此尊凡有所為事业唯為此一事因缘也。镇其重障磐石使復不动,成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磐石也。

同九曰:

不动明王,此是如来法身。以大愿故,於无相中而现是相,护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常能忆念,能离一切障也。所谓不动者,即是真净菩提之心。為表此义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闭一目者,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鑑,唯一而已,无二无叁也。

立印轨曰:

左垂一索髮,左目而视眇,右手操锐剑,左手执羂索,安置宝盘上,现叱吒暗鸣,现怖叁界相。

安镇轨曰:

坐金盘上,光焰炽盛,其焰多有伽楼罗状。

圣无动尊念诵仪轨曰:

头上七髻左肩。

今释以上诸书所述之意义如下:

一、右手之利剑,其说详於上标帜条。

二、左手之羂索,亦如上。

叁、左头垂一辫髮,表一子之慈悲也。头為一身中之最上者,故表佛界,左表眾生界,如母之爱念一子,垂大悲於眾生界也。又左為慈悲之标帜。

四、一目諦观,如疏自释,而所以闭左一目开右一目者,表掩闭左道,而使入字之一乘也。而世间之不动多开两目,或言开两目者,依安镇轨所云目口皆张。又传释迦所现之不动,开一目,闭一目者,以释迦出世於五浊恶世,使叁乘六道悉入一佛乘故也。大日所变之不动,两眼俱开,是即以本不生之智眼,諦观生死涅槃,皆是心德,而无可弃者故也。

五、住迦楼罗焰,迦楼罗焰徧於身上者,是表智火之金翅鸟身噉食恶毒之龙也,金翅鸟噉食诸龙故。不二中道之大智火,降伏九十六种外道边见之义也。

六、坐磐石,如疏自释。或问:依疏文,磐石者,初譬重障,后譬净菩提心,其相违如何?答曰:是烦恼即菩提之意,迷则為重障,悟则為净菩提心,本非二体也。

七、闭其口,亦详於疏释。

八、下齿囓右上唇,是表使天魔怖畏之智力。右者智之方,天者為上,故以右齿咬上唇也。

九、左边下唇稍翻外出,是表起慈悲之用,左者悲之方,悲者為下化,故左唇翻於外也。

十、额上小波相,额者四处加持时,南方宝生如来灌顶作佛之位,而在因者,第七识也,即一切眾生七识之波浪并起,与第七识相应之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水波之位也。又依实义,则额上者即以字之智水灌顶作佛之位也。此表染净之水波,而额上作皱印也。

十一、顶上七莎髻,髻形分七,如莎草所分之形,底哩轨颂云「头上七种髮,表七菩提分。

顶上者大空之果也,以依七觉支而能证果故也。又髮者是心之条,觉悟者亦心之用,故以髮表之也。

十二、身青黑赤黄。青黑皆风大之色,表大能破之色即调伏之相,使者法曰:

赤黄色者,黄是地大阿字诸法本不生理所证之色,赤是火大本不生智能证之色,理智不二,能证一体,故现赤黄色也。

十叁、充满肥盛,其身卑而充满肥盛者,是僮僕承事之相也。

(第二像):立印轨云:底哩皆於第叁章说之。底哩经云:欲禁他军阵之眾,而使不动,则自於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畏之状,徧身有火光,作吞兵之势(兵是武器之总名,立印云:作吞他刀之相),四臂所持未详,依安镇法及护世八天法,则上二手作金刚拳,头指与小指曲如鉤,以安於口之两边,下二手如常持剑索。其身黄色者,摄领之义,胜他之义也。盖黄者是真金及中央之土色,土者金木水火之主,中者四方之宗(是摄领之义),真金者是银铜铅铁等中之最(是胜他之义),四面者吞四方敌兵之义也,上二手利牙之相,是噉食怨敌之相也,剑索如上。

(第叁像):立印轨云:又有法,画释迦牟尼佛像,右边画文殊童子,左画金刚手菩萨,作微笑形,於下画无动大威怒金刚,着种种瓔珞,严饰於身。此中不动之像同第一像,但加叁尊為异,此中中央之释迦為不动之本身故(底哩经意),金刚手者亦是本身故(立印轨意),文殊者智之尊,明王主智,故加此叁尊也。

(第四像):立印轨云:復次有画像法,於袈裟上画,应作青黑色,髮向左边垂,作童真形状,操鑠讫底(叁叉戟),或执缚曰罗,眼睛色微赤,有威焰,其光赫赫,坐磐山上,其山色赤黄,着青色衣。此中鑠讫底表叁部之智,以不动為佛部之持明使者,佛部為莲金二部之总体故也。

(第五像):出立印轨,亦同第一像。但取死人衣服刺自身之血图之,欲成持明仙中之王,则对此像持诵。

(第六像):安镇国家法云:四臂,作大忿怒身,紺青色,湛满,端严,目口皆张,狗牙出於上,右剑,左索,其上二臂在口之两边,作忿怒印,身处八轮之金刚轮内,其轮内外,现八个叁股金刚杵头,后有迦楼罗炎,坐极大之四宝须弥山上,有八天王并眷属。

(第七像):瑜伽大教王二云:阿闍梨观想坎字变為大智印,大智化為不动尊忿怒明王。作眇眼童子相,身口翡翠色,顶上戴冠,内有阿閦佛,六臂四面,各面有叁目,正面微笑,右面黄色,现忿怒相,开口,出舌,舌如红莲,左面白色,以齿咬唇,现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剑,第二手持金刚杵,第叁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羂索,及作期剋之印(竪头指也),第二手持般若经,第叁手持弓,放赤色之光,徧满照耀,坐莲华上,垂一足。座下有大宝山,心念吽字,故能除诸魔,具无边之神通,如化云徧满虚空。依如此之法,而观想彼人已践圣道,不久可以成佛,此名一切如来证觉不动智变化金刚叁摩地。

(第八像):大圣无动明王守护国界法云:復次,说画像之法,取白毡或净衣而画圣尊。四面忿怒,身色如日轮,火髮上耸,六臂,各持器杖。右手持利剑,左持索,次右手持金刚箭,左手持宝弓,次右手持金轮,左手执金刚杵。以金色之师子王為座而坐之,八大童子侍立於左右。

浏览 686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09月2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