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

类目 经书 / 著译 支谦 菩提流志 法贤等译 / 2022年08月03日 / 1568 浏览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此经为净土宗修行方法的主要依据之一。介绍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

二卷,曹魏康僧铠译。

梵语: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亦称《大阿弥陀经》

此经中介绍法藏比丘(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以及弥陀净土的样貌。此经宣扬专心忆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至心信乐愿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即现其人前,接引往生安乐国(极乐世界)。

彭际清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以《华严经》末后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文,将本经与其他二经串联在一起。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说:“《无量寿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华严经》被大乘诸宗奉为“诸经之王”、“诸经中宝”。古德判教,一切经判一乘圆教只有三部,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第一是《华严经》,第二是《法华经》,第三是《梵网经》,这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说《华严》,当然《法华》、《梵网》都包括。

汉译本

按经录所载,自东汉至赵宋一共有八代十二译,计为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宋元至今只存五种。

鉴于各译本内容、文字间的出入,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各译愿数不尽相同,尔后陆续有居士将之会集,至今共有四次会集。此五种译本和四种会集合成“大经九种”。

五种汉译本

  •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又名《大阿弥陀经》——《出三藏记集》记载为三国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简称吴译。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开元释教录》载为后汉支娄迦谶译,简称汉译。《高僧传》、法经《众经目录》记载是西域沙门白延〔帛延〕于曹魏甘露年间译出。
  • 《无量寿经》——《开元释教录》载为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曹魏永嘉四年,简称魏译。《出三藏记集》记载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二卷”、佛陀跋陀罗与宝云于刘宋永初二年共译“新无量寿经二卷”。释德安据其语言学研究,考订现存本《无量寿经》是竺法护所译出。此版本流通最广,民国时期的净土宗僧人释印光称“现皆受持此经”。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简名《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简称唐译。《大宝积经》其中一品。现代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文原本,内容同于此经。蕅益大师在《法海观澜》认为在所有汉译本中,唐本最佳。释印光认为“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但因为“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简称宋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亦有评价:“法贤本中,有慈氏问答。尤妙。但止三十六愿”。

这五种译本义理互有优劣彰晦,例如汉吴二译文辞冗繁,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唐译简练精确, 各有所长。就愿文数目而言,汉、吴二译,愿目同为廿四愿,内容相近,似出自同一梵本;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宋译三十六愿,可能出自另一梵本。(参考资料

四十八愿

以下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会集本)所列的四十八愿。在此经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中,于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对其老师世自在王如来报告他发的大愿,未来将于果地修行证得佛果,依之建立弥陀净土。其中以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为本愿(根本大愿)。

  • 一、国无恶道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 二、不堕恶趣愿。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 三、身悉金色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 四、三十二相愿。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 五、身无差别愿。 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 六、宿命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
  • 七、天眼通愿。 皆能洞视
  • 八、天耳通愿。 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九、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 十、神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
  • 十一、遍供诸佛愿。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 十二、定成正觉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 十三、光明无量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 十四、触光安乐愿。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十五、寿命无量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 十六、声闻无数愿。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 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 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十九、闻名发心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 二十、临终接引愿。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 二十三、厌女转男愿。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 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二十五、天人礼敬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 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
  • 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
  • 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 三十、乐如漏尽愿。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
  • 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 三十二、那罗延身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 三十三、光明慧辩愿。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 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三十五、一生补处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 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 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 四十、无量色树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 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四十四、普等三昧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 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四十六、获陀罗尼愿。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 四十七、闻名得忍愿。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 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