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条搜索结果

不共业

二业之一。人人各别之业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之极微也。此四微為色法之元素,依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依四大而成五智。是為成实论之宗义。中论疏四末曰:「成实论云: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止观五曰:「镜中能成四微尚不可得,况所成幻柱?」同辅行曰:「言四微者,色香味触。」观心二百门曰:「能生树根,...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十一色

五根五境无表色也(俱舍论),十一色悉為实法。又五根五境法所摄色也(唯识论),法处所摄色中之第五自在所摄色,有假有实。其他四者悉為假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知根

数论所说二十五諦中眼等五根名知根。以有见闻等之知觉也。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觉分

梵语菩提分,新译觉分。顺於觉之支分有叁十七法,名觉分,即叁十七科之道品也。俱舍论二十五曰:「经说觉分有叁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中略)叁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Bodhyanga。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身心受业

身受业与心受业也。身受业者欲界之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而生感觉相应之异熟苦果。心受业者,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之诸地善业,生意根相应之异熟果。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信慧

五根中之信根与慧根也。信以破邪见,慧以断无明。无量寿经下曰:「寿命甚难得,佛世復难值,人有信慧难。」教行信证行卷曰:「佛在世甚难值,有信慧不可致。」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利根

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為根器,即天性也。 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根见家

又名眼见家,即立眼根能见色境之说也。盖古来说五识依五根各缘自境时,眼识能见色乃至身识能觉触,或眼根能见色乃至身根能觉触者,凡有四种:一根见,二识见,叁根识相应之慧见,四根识和合见也。见大毘婆沙论等。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阿含正行经

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為贼,五根相欺,又说十二因缘持五戒等。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 《佛说阿含正行经》

四变

阿赖耶识,以自种子為因缘,变现根尘器界等相,此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有共相不共相二种。共相者,谓多人同感也。如山河等。虽是人人所变各别,然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如眾多之灯明,共在一室而不相障碍,一一各别,而处所无异也。不共相,為唯自变而自用者,如内之五根等。瑜伽六十...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根

见[根]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可见有对色

又曰有见有对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无表色之十一种,此中色境之一為可见有对色,眼等五根与声等四境為不可见有对色。无表色為不可见无对色。眼可见者曰可见,由极微组织而有障碍者曰有对。智度论二十曰:「佛说叁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慧根

五根之一,能观达眾生為慧,慧能生道,故名根。大乘义章四曰:「於法观达,目之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据胜為论

通论事实,谓之据实通论,就其中之多者胜者而论,谓之据胜為论。如色之名,据实通论,则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悉為色。独於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则据胜為论也。天台戒疏一曰:「叁业之中,意业為主,身口居次。据胜為论,故言心地。」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1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念根

五根之一。见[根]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二种色

一内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属於内身,故名内色。二外色,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属於外境,故名外色。见宗镜录七十五。 又一显色,青黄赤白之四种也。二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之八种也(大乘於此外加表色),见俱舍论下。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十一法

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叁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静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着利。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根境

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定根

五根之一。禪定能生一切之功德,故名根。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根败

眼等五根败坏而不為用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根败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闻诸断结者,於佛法中无所復益。」同慧远疏曰:「眼等名根,根坏名败,根坏之人名根败士,於色声等不能照瞩。」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根身经

阿赖耶识叁种境之一。言眼等五根身為阿赖耶识之相分。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信根

五根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十四色

是成实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之四大也。与俱舍之异点,俱舍以四大為能造之实色,摄之於触境,与他所造之根境皆為实色,成实之色香味触之四為能造之实色,依此四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声尘之一(四大相触為声),与眼等之五根从此四大而成,故四大五根及声尘之十法皆為假色,假...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又实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為境。是属於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有根身

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叁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意近行

仅第六意识上有之,能為意识亲近之缘,使意识行者,即喜忧捨之叁受也。五受中,苦乐二受,依五根及意根,不亲近於意识。此叁受其所缘各各有六境,故合為十八意近行。见俱舍论十。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四尘

色香味触也。凡色法以地水火风之四大种為能造,依之而造五根五境之色。即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十色皆為实色也。於此实色中以色香味触之四法,造山河草木等外器之法,是谓之四尘所造,无单一色尘乃至触之物体也(声有无不定故不言之)。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微聚之实法,大乘之唯识则立之...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演畅

说演义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阿弥陀经曰:「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六根

於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论叁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於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别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引果

对满果之语。一有情之果报分為总别二者。果报之主成分為引果,果报之局部為满果。例如第八识是引果,五根五境等好丑美恶是满果。第八识為总报之果体,於反现吾等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彼总体变成美恶上下贫富等之差别,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之种子使然。故因此可知同一人间,...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带质境

叁类境之一。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自心所现之相分带本质之实体,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带持镜外之实物者。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知根

数论所立二十五諦之第六位。眼耳鼻舌皮也。与佛教之五根相当。见唯识述记一末。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非六生

非自第六之意根而生,自眼耳等之五根而生之法也。即眼耳等之五识。俱舍论二曰:「六谓意处,异此而生。名非六生,是从眼等五根生义,即五识等。」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之义。变坏者辅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质碍者有形质而互為障碍也。是从五根境等之极微而成。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而名為色者,以彼有质碍与示现两义,色之义胜故也。俱舍论一曰:「由变坏故,(中略)变碍故,名為色。」同八曰...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声入

十二入之一。五根之一。见[五根]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