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条搜索结果

二戒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叁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叁果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

《三藏法数》 / 139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律仪

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於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叁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叁、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之二无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发善之无表色,非如律仪...

《佛学大辞典》 / 352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戒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叁、道...

《三藏法数》 / 190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波罗提木叉

Pratimokṣa,又作婆罗提木叉,鉢喇底木叉。戒律叁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眾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為无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戒本疏...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断律仪

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卢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之称。有断烦恼之作用,故名。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论十种戒

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二戒

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毘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註)等。四教仪集註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定共戒

叁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禪,二禪等诸禪定,则与禪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定戒

具曰定共戒。见[定共戒]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支戒

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餘清净戒,叁、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叁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定无表

对於散无表而言。入定所得定共戒之无表,与起无漏道所得道共戒之无表也。其无表假令入於无想定,灭尽定,无心之时亦尚相续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