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条搜索结果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闍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於此不思议之缘起叁种秘密(即叁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名声

弥陀如来我名声超过十方也。无量寿经上曰:「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不成正觉。」法华经序品曰:「名声普闻无量世界。」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表业无表业

就身语意之叁业言之,小乘俱舍之说,局於身语二业,有表业无表业(谓為表色无表色)。大乘法相之义,叁业皆有表业无表业。表者表示之义,身之表业者,他可见之动作。取捨屈伸等是也。语之表业者,他可闻之言语,名句文是也。意之表业者,起贪瞋等之念。意业虽不表示於他人,然犹於...

《佛学大辞典》 / 961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抑止摄取

制遮与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於智慧门制遮逆恶眾罪,於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於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灌顶叁摩耶

叁昧耶者要之义。行灌顶时宜发坚固之要,是云叁昧耶。因而就作法称為灌顶,就受者之心谓之叁昧耶,其体一也。大日经秘密曼陀罗品说叁种之灌顶与五种之叁昧耶,叁种之灌顶者示作法之差别,五种之叁昧耶者辨灌顶之浅深。见大日经疏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叁昧耶Samaya,一译本,原為因本之义。诸佛菩萨在因地所立之根本约,谓之本。二教论下曰:「各各以本加持。」往生礼讚曰:「本重愿不虚。」理趣释曰:「叁昧耶者名為本。」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最胜王经

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此经有叁本:第一译云金光明经,有四卷。第二译云合部金光明经,有八卷。第叁译即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也。一部有叁十一品,是护国叁部经之一。经之第六有四天王护国品,说四天王镇护国家之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起请

起神祇或叁宝而劝请保证吾言之非偽,谓之起请。但此起请即盟,小乘从戒律禁止之。毘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眾,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為咒。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俗生讥耻,时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实语,不应盟,若作者得越法罪。」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种巧方便

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与眾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叁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謫罚,使离...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救世

观世音菩萨济度眾生之愿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向上宗乘

极悟之至极宗旨也。碧巖种电钞十垂示曰:「提起向上宗乘,竪正法眼藏。」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而愿事也。诸佛菩萨必有总别二种之愿。总愿者四弘愿是也,别愿者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之十二愿是也。探玄记二曰:「随心求义為愿,要契至诚為。」止观七曰:「发愿者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法华经方便品曰:...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习润生

天台宗所说,通教之菩萨以愿力餘残之习气,受生於叁界而利益眾生也。参照[习生]条。藏教之菩萨為伏惑行因,故无此事,别教圆教之菩萨以有中道之应本,故不為之。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赎命

佛以末代比丘起恶见,亡法身之慧命,為之说涅槃经,戒律而谈圆常之理,以為赎命之重宝,是曰涅槃之赎命。涅槃经十四说如人七宝,不出外用之,名之為藏,是人所以积此宝者,為未来故。所谓穀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用為赎命,得财难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復如是。為未来世。...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佛之别名。大日经疏十七曰:「尾是佛之别名,亦是法王义,谓声便故用此音说也。」梵Vibhū。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於出世道悕求為愿,亦是期心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又无愿,如牛...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要约之言也。无量寿经上曰:「斯愿不满足,不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立要巧方便

六种巧方便之一。菩萨对於眾生,守善法,则以应与何等之利益為约,而次第引入於佛道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