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四重出体之一。见[出体]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一作成唯识论随疏,十卷,明西蜀高原大师原着。御生氏明善,亲受业於高原。於法席之次,啟请随文以疏其义,高原许可。述至第七卷,明善逝世,嗣法门人慧善续成之。吴淳斋父子刻行后,仁和龚定菴曾脩补印行。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阿赖耶识之异名。叁能变中之第一异名。见[叁能变]条。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於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於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四种意识之一。见[意识]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末曰:「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於他之转识现识等,一对於分别事识即意识。因之前者当於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分,后者当於阿赖耶识全体。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含有心识者,即有情也。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曰:「心依色中,名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眾。」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唐义净译。护法菩萨造,释天亲所造之二十唯识颂。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多数之知友也。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尽為唯识也。其所以然者,以心為识之自相故也。乃至无為為识之实性故也。见[五法]条。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境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於真諦中立心境共為真空,於俗諦中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盖内识有境有心,心必託境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境唯。為简於彼言识之唯。」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寄託於羯逻蓝之心识,即十二缘起支中之第叁识支是也。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见[十乘观]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五位各别,不立唯识之义,以一切诸法不离识之一义,说唯识之理也。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