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条搜索结果

跋遮那

梵语。袈裟环也。清异录曰:「天福叁年,赐僧法城跋遮那。」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少林武艺

白醉璅言曰:「少林寺当黄巾之乱,眾僧惶惧欲散,忽一火头老僧自庖中出曰:公等勿忧,老僧一棒驱之。眾笑其妄,僧运叁尺棍,径入黄巾队中,遭者辟易,遂散去。僧归,以其法授眾僧而隐,乃紧那罗佛显化也。由此少林以武勇闻,唐初王世充之败,僧与有功,而不愿官爵。太宗遥授以将军...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田衣

袈裟之异名。以袈裟割截作田畔之相也。佛祖统纪叁十七曰:「梁武帝服田衣,北面敬礼,受具足戒。」见[田相衣]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游山

禪门之人,己事了毕,不须参问:观览胜概也。勅修清规装包曰:「如游山,到处将及门,下包捧入。且过安歇处解包,取鞋韈,濯足更衣,搭袈裟,与知客相看。」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大乘别途五逆

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着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闭牢狱枷锁打缚...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反抄

反被袈裟也。寄归传二曰:「屏私执务随意反抄。」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梵服

袈裟之异名。為梵天之服,又為梵行者之服,故名為梵服。业疏四曰:「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服斯服,本非人服。知何名目?又以衣為梵服,行四无量。」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纳帽

纳缀细片所作之帽子也,纳為纳衣之纳。续高僧传(景鸞传)曰:「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袈裟

袈裟之袋也,禪僧等他行时,盛叁衣及常用之经卷、度牒、数珠、引磬、戒刀等诸具,悬於颈垂於胸者。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田相衣

袈裟之竪横割截而不缝缀,似田畔者,名田相衣。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慈悲衣

法衣之德名也。见[袈裟]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迦罗沙曳

茶香室丛钞十叁曰:即袈裟也。明朱国楨涌幢小品,引陈养吾象教皮编云:迦罗沙曳,僧衣也。省罗曳字,止称迦沙。葛洪撰字苑。添衣作袈裟。或从毛作毠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袈裟十利

心地观经五列举十利:一、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叁、示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五、着之时,生宝塔想,灭诸罪。六、坏色,生不贪欲。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十、...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法衣

叁衣之通名。应法而作,故名法衣。释氏要览上曰:「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然禪林特称表传法之信之金襴衣為法衣,但於说法时被此衣,故名法衣,即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见象器笺十七。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抽解

或於坐禪之中间,出僧堂而少休息,或新掛搭之人归寮安息,皆云抽解。谓抽解袈裟也。又谓行大小便也。或称抽脱。以行厕脱袈裟僧祇支故也。见象器笺十。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无相福田衣

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為相故。」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紫甲

袈娑中之甲為紫地。其缘色不定,比之衲袈裟仪為略。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禪杖

以竹苇作之。以物包一头,坐禪有昏睡者。则以软头突之。十诵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听用禪杖。取禪杖时应生敬心。云何生敬心?言:以两手捉杖,戴顶上,应起看餘睡者以禪杖筑。」资持记下二之叁曰:「禪杖竹苇為之,长八肘。下座手执巡行,有睡者点起付之。」今以泛称僧所用之...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落髮

削髮為僧也。北史河南王传曰:「初和聘乙氏公主女為妃,生子显,薄之。以公主故,不得遣出。因忿,遂自落髮為沙门。」刘长卿诗曰:「龙宫落髮披袈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福田衣

袈裟之德名也。為世之福田,生功德故。又以袈裟之条相与世之田畴相等故。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薜萝

又曰薜荔。蔓草也。形容破袈裟之语。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抽脱

行大小便也。以上厕者,抽脱袈裟也。行事钞诸杂要行篇曰:「应脱袈裟僧祇支大小便。」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袈裟着法

寄归传云:取衣作叁襵,其肩头叠处,安其方帖以安衣[巾句],长可两指,结作同心,向外牵出,十字交繫,便成两[巾句]。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以纽内於[巾句],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此古法也。至於中古,袈裟之着法,甚失古法,其滥觴殆起於宋之灵芝律师,彼着六物图,引感通...

《佛学大辞典》 / 234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十叁资具

一、僧伽胝Saṁghāti,译云重复衣。二、嗢咀囉僧伽Uttarāsaṅga,译云上衣。叁、安咀婆娑Antarvāsa,译云下衣。此叁服皆名支伐罗Civara,北方诸人多名法衣為袈裟,即是赤色之义,律文中无此语。中方皆云支伐罗。四、尼师但娜Niṣidana,卧坐具也。五、泥伐散娜Nivāsana,裙也。六、副...

《佛学大辞典》 / 448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披袒

披者,掛袈裟通覆两肩也,所谓通肩是。袒者,偏袒右肩也。释氏要览上曰:「舍利弗问经云:於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时应着两肩,现福田相故。」(记云:随供养者,如见佛礼佛同评叁师入眾等时也。作福田者,谓计斋坐禪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使人见福田...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间色

对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绿等之五种中间色,又五间色之外有青,黑,木兰叁种之坏色,亦称间色。是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间,不可為袈裟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衣法

衣与法也。谓传正法之徵,更授师之袈裟也。传灯录叁曰: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曰:「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而引导之。遂有十地叁乘顿渐等旨,以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於上首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於此土,承袭以至於吾。今以法...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漏戒

漏失戒律而不守持也。即破戒。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鬚髮,身着袈裟,名字比丘為无上宝。」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赤色

梵语乾陀色。旧云袈裟色是也。有部百一羯磨九曰:「或乾陀色,梵云袈裟野,译為赤色。」梵音Kaṣāya。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青甲

袈裟之缘色不定,此言甲地之為青色者。又作青行。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得髓

谓得玄理之至极也。传灯录叁(达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中略)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僧仪

僧之威仪。谓剃除鬚髮,着袈裟也。戒疏一上曰:「迦竺初达现僧仪也。」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衲眾

着衲袈裟之僧眾也,法会职眾中有衲眾之目。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泪堕尊者

佛灭后大阿罗汉有大悲心常悲叁途之眾生而啼泣,故名泪堕尊者。观经玄义分传通记一曰:「泪堕尊者,悲叁途眾生苦。」同糅钞七曰:「泪堕尊者,灭后大罗汉也。得宿命智,见自身过去堕狱等。想像一切眾生叁途苦,悲泪流血泪,以之洗染袈裟。本证未明。」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染色

谓僧衣之色也。以青,黑,木兰叁种之坏色染之故也。见[袈裟]条。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无上惭愧衣

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眾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叁曰:「须衣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上服。」註「肇曰:惭愧障眾恶,法身之上服。」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

贴相

无田相之袈裟云縵衣,為令縵衣作田相,於衣上贴附条数,是曰贴相。释氏要览上曰:「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縵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於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於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条等。」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