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散乱

[ liù zhǒng sǎn luàn ]
出处 <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叁、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着,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余乘,或依余定,作意修习,不能证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余乘者,谓人天乘也。余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浏览 169 / 《三藏法数》 / 2024年12月1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