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残

[ sēng cán ]
类别 [ 术语 ]

律中罪科之名。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śeṣa,巴Saṁghādisesa,译曰僧初残,僧残。此罪為次於波罗夷之重罪。犯之,则必依僧眾而行懺悔法,若不行之,则与犯波罗夷罪同。於比丘之资格,入死地者也。解此名者,如行事钞中一引善见论,婆沙论,四分律,毗尼母论之四说。一、善见论谓僧伽即僧,婆译言初,尸沙译言残,若有比丘犯此罪,则眾僧集而先行所谓覆藏羯磨之作法,谓之初。终行所谓出罪羯磨之作法,谓之残。僧依初残之二法除其罪,故谓之僧初残。叁字皆以名对治之法也。二、婆沙论谓残字以罪名,所犯之恶事,虽既过去,然罪犹残留於此身而不消灭。今仍行僧眾法,除彼所有之残罪,故谓之僧残。叁、四分律谓有二义:前义与婆沙同,后义為眾僧之义务,对於彼犯罪之比丘,有可行之行法残留,故名僧残。

四、毘尼母论谓:

如人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為残,理须早救。

残以命名,言波罗夷者為死已决定之罪,而此罪為尚有残命者,故僧眾宜速行作法,救彼之残命也。比戒项目有十叁,故古来称為十叁僧残。

浏览 261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09月2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