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分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分。
西域记二曰:
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
金光明最胜王经慧沼疏五曰:
四明法,即四薜陀论,旧曰韦陀,或毘伽罗论,皆讹谬也。一顏力薜陀,此云寿明,释命长短事。二耶树薜陀,此云祀明,释祀祠之事。叁娑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达薜陀,此云术明,释伎事。
法华文句八之叁曰:
毘陀论,此云智论。
玄应音义十九曰:
毘陀,或言韦陀,皆讹也。应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
唯识述记一末曰:
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吠陀者,明也,明诸实事故。
演密钞二曰:
吠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
百论疏上之下曰:
四皮陀者:一荷力皮陀,明解脱法。二治受皮陀,明善道法。叁叁摩皮陀,明欲尘法,谓一切婚嫁欲乐之事。四阿闥皮陀,明咒术算数等法。本云皮陀,此间语讹,故云韦陀。
摩登伽经上曰:
昔者有人名為梵天,修习禪道有大知见。造一围陀,流布教化。其后有仙名曰白净,出兴於世,造四围陀:一者讚诵,二者祭祀,叁者歌咏,四者禳灾。次復更有一婆罗门,名曰弗沙,其弟子眾二十有五。於一围陀广分别之,即便復為二十五分。次復更有一婆罗门,名曰鸚鵡,变一围陀為十八分。次復更有一婆罗门,名為善道,其弟子眾二十有一,亦变围陀為二十一分。次復更有一婆罗门,名曰鳩求,变一围陀以為二分,二变為四,四变為八,八变為十,如是展转凡千二百六十有六种。是故当知围陀经典易可变易。
案吠陀者,印欧语系中最古之文献,印度最古之圣典也。集阿利亚民族从中央高原而下至印度五河Pañjab流域占居雪山西麓恒河流域间之讚歌,為婆罗门教根本之圣典,纪元前千年已前之记录。有叁吠陀或四吠陀,利俱吠陀Ṛg-veda,撒买吠陀Sāmaveda,亚求罗吠陀Yajurveda是為叁吠陀,加阿他罗滑吠陀Atharva-veda而為四吠陀。
利俱吠陀者,乃百论疏之所谓荷力皮陀,集太古之讚美歌者,十卷,一千十七篇,有一万五百八十颂。
撒买吠陀者,為叁磨皮陀,於讚歌附音乐供祭式之实用者,有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此中除七十八颂外悉為利俱吠字讚歌也。
亚求罗吠陀者,相应於冶受皮陀,為集四时祭祀之祭式咒文可用之祭词者,此吠陀特有之咒文,皆散文也。此吠陀分為黑部Kṛṣṇayajus白部Śuklayajus。黑部者,咒文与解脱不分,有四种:一、Taitiriya-saṁhitā,二、Maitrāyaṇi-saṁhitā,叁、Kāṭhaka-saṁhitā,四、Ka
iṣṭhala-kāṭha-saṁhitā也。白部者,咒文与解说不混,一种,即Vājasaneyi-saṁhitā也。
阿他罗滑吠陀者,為阿闥皮陀,集禳灾禁咒,日常祈念修法可用之祭歌者。二十卷,七百六十篇六千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