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无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為虚空,二无為虚空也。凡现於无色像所者,是有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為虚空也。有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於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為无常也。无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切之障碍,一切有碍之物体得自在行动於其中者。是属於意识之所缘,為叁无為中之虚空无為。世所谓為虚空者,即空界之色。有為虚空也。空界之色,其体性虽不障碍他法,然為他法障碍,现障碍於他有形物体而其体即灭,因此而名為有為。若实之虚空,离於能碍所碍,亦周徧於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為无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
俱舍论一曰:
虚空但以无碍為性。由无碍故,色於中行。
正理论一曰:
虚空容受色等有為。
俱舍光记一曰:
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餘色碍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於空界色说虚空声。
又曰:
空界復由虚空得有。
大乘义章二曰:
如毘曇。虚空有二:一者有為,二者无為。
又大乘六无為之一。唯识论立六种无為,以彼有部所立虚空无為,非实有之法,于佛证得之法性上為六无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体,离诸之障碍,故名之為虚空无為,非别有容受万物之无為虚空也。因而依有部则虚空之语,直指大虚空,依唯识则一者喻语,法性之无為,似大虚空,故名虚空。一者法性,即為虚為空,故名虚空。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