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类目 经书 / 著译 鸠摩罗什、玄奘等 / 2022年07月13日 / 2026 浏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表达空性和般若波罗蜜观点的经典,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与《金刚经》并为通行最广的般若经,地位重要,曾被称作"经王"。

般若波罗蜜多心,按梵语语法是“持业释”的复合词,前者用来修饰、描述后者,合称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Prajñāpāramitā:般若(prajñā)直译为“慧”,波罗蜜多(pāramitā)是菩萨成就无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资粮,“般若波罗蜜多”为其中一种,是彻知空性,了达无我的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之梵语是“Prajñā”,此梵语是由接头词“Pra(向前方、前进)”与动词词根“√jñā(认识、了知)”构成的女性名词,原意是“向某个对象前进去认识它”,即“全面地、直接地、彻底地去体验而觉知某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法性(Dharmatā)”,理解宇宙一切现象的原理的“般若(Prajñā)”就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的波罗蜜多之梵语是“pāramitā”,此梵语是由形容词“pāramī(最高的、究极的)”和女性名词接尾词“tā”构成的女性名词,为“圆满、究竟”的意思,因此“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为“圆满究竟、全面地、彻底地理解宇宙真实与原理的智慧”。 心(梵语:Hṛdaya,原义为心脏,与意识心(梵语:Citta)不同,在此是指“心要”或“心髓”。此经为般若波罗蜜经之心要,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学教授)论证“心”有密咒、真言、陀罗尼的含意,主张经题应解释为“以般若波罗蜜多作为密咒的经”。韩廷杰(社科院佛教研究员)认为《心经》表达《大般若经》的核心和《心经》作为陀罗尼,两者并不相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无“经”字,在古代的经录中题作《般若波罗蜜神咒》或《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梵文本题作:

  •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般若波罗蜜多心)
  •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dhāraṇī》(般若波罗蜜多心陀罗尼)
  • 《Pañcaviṃśatikāḥ nāma dhāraṇī》(二十五颂陀罗尼)
  • 《Pañcaviṃśatikāḥ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nāma dhāraṇī》(二十五颂般若波罗蜜多心陀罗尼)
  • 《Pañcaviṃśati Prajñāpāramitā》(二十五颂般若波罗蜜多)
  • 《Pañcaviṃśatikā Bhagavatī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二十五颂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

藏文本称《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皆不题经(sūtra)字,而称为“心”或“陀罗尼”,或者二者并称。敦煌遗书中此经称为《般若多心经》或《多心经》。以前的学者大都视“多”为衍字,或把“多心经”当成一种拙劣的缩略。

不过,福井文雅在考察历代经录、初唐碑铭及敦煌遗书后,发现《多心经》这一称呼于玄奘在世时已出现,并于唐代广泛流传,其使用频率超过《心经》这称呼。他指出“多”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为和密教的《咒心经》(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不空羂索咒心经)作区别,故称《多心经》。(参考资料)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版本。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鸠摩罗什玄奘译本皆是略本。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贝叶经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公元609年)传入日本。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文体。

在敦煌出土了《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根据此本还原了梵文本。此外,尼泊尔保存了八种梵文版本。

古代汉文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8次汉译,现存7本。

其中以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共260字。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中,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译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无垢友(梵Vimalamitra)及译师宝车(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译,经名《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归入续部。另一版本,经名《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佚名,归入般若部。均为广本。

敦煌藏文文献中,有第三种藏译本,经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略本,收录在《敦煌大藏经》中,有20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

除此以外还有英译本、徳译本等,详细内容可参考 这里


一些轶事
  • 据称玄奘在四川时得一病僧口授梵语《心经》。陆游《入蜀记》载宋时蜀僧能诵梵语《心经》。
  • 俞曲园认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必要的“复语”,为译者失误。陈寅恪查阅伦敦博物馆藏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有“色不异空”一节,共有六句,玄奘译为四句,已省略,所以他说:“盖宣传宗教,不厌反复。梵文诸经本中,往往有‘Peyala’,或作‘pya’,即重诵三遍之意。曲园先生精通中国训诂古文章句之学,此条乃拘于中文范围,故有此误解耳。”
  • 现代人经常把心经里面的“色即是空”的“色”误解作“美色”或“情欲”、而“空”为“没有”或“空间”的意思。这是错解,“色”字的意思是指“形态”、“影像”、“物质”,包括但并非单纯指“美色”;而“空”字的意思为“无常”、“非固定”、“不恒久”,而非“没有”或“空间”的意思;当佛经形容空间时会使用“虚空”而非单字“空”。所以整句的正确意思是:一切的“形态”、“影像”、“物质”都是“无常”、“非固定”、“不恒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