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火法

[ shí èr zhǒng huǒ fǎ ]
类别 [ 修法 ]

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

一、智火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叁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復遗餘,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於寂然正受叁昧,由住此叁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毘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於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訶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证,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於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着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於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

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為佛也。此即以大悲為根,菩提心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证之德,意彰於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於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

叁、第叁摩嚕多黑色风燥形。第叁火尊,名风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為半月形,亦作端坐叁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於风坛中,手执帛,去头叁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毘闍嚕迦法,亦有内外二法。

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暉。第四火尊,赤如日暉,住於叁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於前之叁昧而作微怒之形。

五、第五没[口*栗]拏。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徧一切哀愍。没[口*栗]拏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嗔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鬢髮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為半金刚座,左方為叁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囉。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徧於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徧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於偏方之教也。

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髮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髮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

七、第七闍吒罗。迅疾备眾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证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

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餘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毘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眾多电光而不可瞻覩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

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毘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於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

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

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

十二、謨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眾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復趣於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於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於方便道所作也。出於大日经疏二十。

浏览 916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11月29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