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条搜索结果

未至

又云未到。上界八地各有根本与近分,断欲界修惑所发之禪,為初禪之根本,乃至断无所有处修惑所得之禪,為非想处之根本。又伏欲界烦恼,发近似初禪根本之禪,為初禪之近分,乃至伏无所有处烦恼,发近似非想处根本之禪,為非想处之近分,如此八根本八近...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跡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中间静虑

与[中间]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种般若

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叁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忍、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修慧

叁慧之一。修习而成之正智曰修慧。於散中属於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那伽犀那

Nāgasena,译曰龙军,天竺论师之名。饰宗记十本曰:「那伽犀那,此云龙军。」梵网述记上曰:「佛教体,西方有叁种:第一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参照[那先]条。 又十六罗汉之第十二。法经记曰:「那伽犀那尊者,与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半度波山。」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别境

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观练薰修

叁种禪中第二出世间禪之四种:一、观禪,九想八背捨,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禪。二、练禪,四禪四空灭尽之九次第也。於上之观禪,虽得色无色之八,而入於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為次第,...

《佛学大辞典》 / 432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末后一句

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证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禪林句集乾曰:「一句乾坤,一剑平天下。」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未到地

谓未到也。

《佛学大辞典》 / 6字 / 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根本等至

即[根本]也。

《佛学大辞典》 / 8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中间禪

与[中间]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正念与正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念总持。」註「肇曰:念正念,。」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静虑

梵语駄耶演那Dhyāna,译為静虑。七种命之一。见[叁昧]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荷泽

唐洛阳荷泽寺神会。年十四為沙弥,謁六祖曹溪,居数岁,能得其旨,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龙年中归曹溪。六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南地沈废,嵩岳之渐门盛行京洛。乃入京,天宝四年南北顿渐两宗,着显宗记,盛行於世。遂使嵩岳之门寂寞。肃宗上元元年寿七十五(高僧传九十叁)...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坐久成劳

公案名。具云香林坐久成劳,托日常之言语动作,而商量天地之本分者。碧巖集第二所谓:「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是也。盖僧推祖师达磨西来,必有本分之一物,拈起其问;而香林拶面壁九年,坐久疲劳。巧於言语应对之间,拈弄本分者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根本

四禪四无色之八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禪,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禪。总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禪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禪,则谓之近分,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后...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住无住处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亦不住不;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种禪

一,四念处。二,八背捨。叁,九次第。四,师子奋迅叁昧。五,超越叁昧。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海印

即[海印叁昧]。

《佛学大辞典》 / 8字 / 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中间叁昧

与[中间]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净

四禪四无色八地之,有味,净,无漏之叁种。其中净有四种之别:一顺退分,随顺味将退本时之位也。二顺住分,為住於之当分而不退不进之位也。叁顺胜进分力增进,顺於上地之之位也。四顺决择分。决择者以无漏智而名,净之力愈增进,而顺於无漏智起无...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女人

离意女之入也。见[女子出]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威德

同威德叁昧。往生十因末曰:「眼识唯缘色尘,依威德,亦缘法处色。」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记

智度论谓之四答,佛地论俱舍论谓之四记。有人发问而答有四种也。俱舍十九曰:「一、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当死。二、分别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餘。叁、反詰记,若作是问:人為胜劣?应反詰记:為何所方?...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水火

法苑珠林曰:「后梁南襄阳景空寺释法总,至襄阳繖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為栖心之宅。晋安王承风来问,将至禪室,马骑相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覩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变為水。经停倾仰,水灭...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二种字

一曰阿剎罗,阿迦等之根本字也,二曰哩比鞞,伊等之增加字也。大日经疏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剎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次从伊伊(长)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慧...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种不善

一、胜义不善,由真諦之实义,不善之义也。依此义,则一切之有漏法即生死法,总為不善。以此中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故也。二、自性不善,无惭无愧及贪瞋痴之叁不善根也。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故也。叁、相应不善,与彼相应同时俱生...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印身

言结大印而置身於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中而寂。」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空无边处

Akaśanantāyatana dhyana,於人界修得此者,死后生於空无边处也。此有加行根本之二,有空无边之知解者,加行之分也,发得根本,则惟空无边之境界而已,无知亦无解。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戒身

小乘以戒,,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立為佛陀叁身中之法身。因戒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见[戒慧]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