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财不遂,求财不遂者,谓犯戒之人,既违佛制,梵行全亏,所求赀财,皆不遂意也。 二、设得衰耗,设得衰耗者,谓犯戒之人,既缺净行,纵使苦求所得赀财,福薄难消,悉皆衰耗也。 叁、众不爱敬,众不爱敬者,谓犯戒之人,威仪既缺,细行全无,众所憎嫌,而不爱敬也。 四、...
《三藏法数》 / 176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防非止恶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时,指防非止恶之功能,发现於受者身中者谓之戒体。此戒体旧译云无作,新译云无表。随顺此戒体而於身口意叁业表现如法之所作,谓之戒行。论於戒之四科参照[戒]项。楞严经一曰:「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叁种律仪之一。叁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於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天台仁王经疏上引提谓经以五戒配於五常,谓不杀,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婬,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止观六上所配不同:谓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婬戒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有二说:(一)无畏叁藏禪要曰: 「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 二、不可捨叁宝而归依外道,是為邪法故也。 叁、不可毁谤叁宝及叁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 四、於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 五、若有眾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 1046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叁,叁十捨堕。四,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学。七,七灭諍。行事钞中一曰:「律中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钞中上曰:「世人妄传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经律...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叁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為宗之说,二瑜伽稟承之说。梵网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叁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稟承之说出於善戒经,彼经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戒律洁白,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法华经曰:「精进修静戒,犹如护明珠。」唐代宗文曰:「戒珠在握,明镜入怀。」梵网经下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唐高僧传(智者传)曰:「禪师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闲居独思:“世有三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是三品香唯随风香不能逆风,宁有雅香随风逆风者乎?”贤者阿难独处思惟,于义所归不知所趣,即从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下,长跪叉手而白佛言:“我独处思惟,世有三香...
《佛说戒德香经》 /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 750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