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

[ shàn è ]
类别 [ 术语 ]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

经下曰:

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

大乘义章七曰:

顺名為善,违名為恶。

同十二曰:

顺理名善,违理名恶。

法界次第上之下曰:

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為义。

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為善,於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於此世虽為顺益,於他世不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於此世虽為违损,於他世不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

能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為善。人天乐果虽於此世能為违顺,非於他世,故不名善。能於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於此世能為违损,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净影约五乘而判叁种之善恶:一顺益為善,违损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為善。招叁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為恶。

二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叁轮物存於意中,是违於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叁轮之相,是顺於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為善,违理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眾生所修之善法,总為有相行,名之為恶。

叁体顺為善,体违為恶。法界之真性,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叁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

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於叁途,故亦為恶。

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叁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恶。故大论谓寧起恶癩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槃俱為恶也。

叁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叁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於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為恶。

四通教叁乘之善。叁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於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為隔歷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於理,亦是恶。故涅槃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

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為善,背之為恶。二达此圆理為善,着之為恶,圆之着尚為恶,况復其餘?止观二之叁曰:

唯圆法名為善,善顺实相名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於佛道生着不消甘露,道成非道。

同辅行曰:

唯圆為善,復有二意:一者以顺為善,以背為恶。次以着為恶,以达為善。

又曰:

以着為恶,以达為善,圆着尚恶,况復餘耶?

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於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叁体顺相兼,同於瓔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瓔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着断善恶之性,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於是释然也。

浏览 84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09月2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