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条搜索结果

六种戒

一、回向戒,回向戒者,谓菩萨利他心大,则以持戒善利,普皆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果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广博戒,广博戒者,谓菩萨运心广大普博,虽持一戒,而能广摄一切所学诸戒也。 叁、无罪欢喜戒,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

《三藏法数》 / 279字 / 30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一智

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為唯一佛智。即一切种智也。一相寂灭之相,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此智观叁諦,若言一相寂灭之相,即是观中道也,若言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即是双照空假二諦也。见止观叁之二。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六观门

十六观者,往生西方极乐之门户,故云十六观门。 又真言準於显教九次第定之须逆观,就无尽法界与无餘眾生界,立十六观门。无尽法界有八门:以一切心為一心(顺观),以一心為一切心(逆观),以一心一心(叁门),以一切心為一切心(四门),以一切门為一门(五门),以一门為一...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一心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叁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 93字 / 1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一宝

以宝譬一心之灵性也。宝藏论曰:「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号玄玄。」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叁摩

法华经嘱累品说,释迦如来叁摩诸菩萨之顶而付嘱法华经:「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訶萨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叁摩诸菩萨摩訶萨顶,而作是言...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1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僧伽罗

Siṁhala,译曰执师子。释迦如来往昔為大商主时之名。亡罗剎国而立僧伽罗国。西域记十一曰:「昔有大商主云僧伽,其子名僧伽罗。率五百商人入海採宝,為风波飘流至一罗剎女国。罗剎女来迎之,诱入铁城中。后悟其為鬼女,一心祈祷,感一天马,五百商人皆乘之免危难。罗剎女知诱惑不...

《佛学大辞典》 / 225字 / 1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一心约教有异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

《三藏法数》 / 185字 / 1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叁归受法

叁归者在家入道之戒法,宜自师受之。其受之之法,先懺悔从前之邪非,起淳净之信,一心合掌随师口授一归,而己亦唱一归。如此叁周叁归,谓之受叁归。释氏要览上曰:「阿含经云:於受归戒前先须懺悔,然后受叁归。」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不可思议光如来

阿弥陀如来之德号也。取无量寿经十二光佛中难思无称之二种,而立不可思议光佛之名。鸞师之讚弥陀偈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是立名之初也。宝积经如来会上所列十四光中虽有不可思议之名,但此為唐代之译,则讚弥陀偈以后之事也。教行信证五曰:「谨按真佛土者,佛...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十住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叁、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1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一心叁惑

见思尘沙无明叁惑融鎔於一心之意。又曰同体叁惑。止观辅行六之叁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叁惑既即,叁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叁惑,其体各别,次第為隔歷叁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惑之义用,有麤中细之别边,且不过分叁惑。即迷...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10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一心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餘缘。」探玄记叁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9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