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条搜索结果

频婆娑罗

Bimbisāra,佛在世摩竭陀国王之名。又作洴沙,瓶沙,萍沙。曰频毘娑罗。古译為顏色端正模实等。模实者,身模充实之义。又译形牢。玄奘译為影坚,义净译為影胜。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為逆子阿闍世王幽囚,幽中照於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频婆娑罗王请佛供养经曰:「摩竭...

《佛学大辞典》 / 352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六十四书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二、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叁、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 i(隋言节分)。五、懵伽罗书,Vaṅgali 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

《佛学大辞典》 / 1921字 / 6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传戒

僧寺召集四方出家之僧人為之受戒。名曰传戒。释氏以杀盗婬妄酒為五戒。谓授以戒律,使知遵守也。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6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灵骨

佛舍利也。名义集五曰:「舍利,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6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缘缘

旧曰缘缘。曰所缘缘。所缘之缘也。四缘之一。心识对於境界时(如眼之於色),心识谓之能缘,境界谓之所缘。缘為攀缘,心识各自攀缘境界之义也。因而境界於心识為所缘之缘,即心识缘其所缘而起者,称之為缘之缘或所缘之缘,与他之诸缘别异。见大乘义章叁本,叁藏法数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腊八粥

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见天中记。又清嘉录卷十二曰:「案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初八日為腊日。魏臺访议汉以戌腊,魏以丑腊,以腊非定以初八日也。又西域诸国志云: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為腊月,故八日為腊八。吴自牧书...

《佛学大辞典》 / 567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鸣

梵音Buddhaghośa,中印度摩伽陀人。纪元五世纪顷,渡航锡崙,阅读大寺之藏经。往昔阿育王派遣布教师於各地时,摩哂陀传至此岛之叁藏尚存,再翻為巴利语,於是施註释。彼又為其翻译,至缅甸,传将来佛典。锡崙之佛徒,服其学德,以為弥勒再来,尊崇之极深。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6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陈那

Dinnāga,菩萨名。译曰童授,或译曰域龙。佛灭后一千百年顷出现於南印度案达罗国,作因明正理门论,是因明之祖也。西域记十曰:「陈那。唐言童授。」慈恩传四曰:「此言授童。」因明后记曰:「域龙者,梵语此云陈那是也。」大部补註曰:「陈那,具云摩訶陈那迦,此翻大域龙。」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6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十五佛

佛说决定毘尼经说犯五无间业者宜於叁十五佛之边至心懺悔。叁十五佛者:一释迦牟尼佛、二金刚不坏佛、叁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六精进喜佛、七宝火佛、八宝月光佛、九现无愚佛、十宝月佛、十一无垢佛、十二离垢佛、十叁勇施佛、十四清净佛、十五清净施佛、十六婆留那佛、...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6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七七斋

人命终后未受报之间,是中有也,中有之寿命但极於七日而死,死而復生,未得生缘,则至七七日,七七日,罪业审定,方受其报。此间亲属為亡者修追福,则转劣而為胜云。古婆沙论五十叁曰:「尊者奢摩达多说曰:中有眾生,寿七七日。尊者和须蜜曰:中有眾生寿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6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南赡部州

旧云南阎浮提,云南赡部洲。阎浮者,即赡部之树名,提者,洲之义,此洲中地有赡部树,故以為洲名,在须弥山南方之咸海中,故云南。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6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豆子爆

传灯录曰:「佛日和尚参夹山,问与[什麼]同行?师曰:木上坐。遂取拄杖掷於夹山面前。夹山曰:从天台得来否?师曰:非五岳之所生。曰:从须弥山得来否?曰:月宫亦不逢。曰:恁麼即从他人得也。师曰:己尚是怨家,从人得堪作什麼?曰:冷灰里有一粒豆子爆。」张无尽流通海眼经偈曰...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6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毘琉璃

Virūḍhaka,国王名。又称流离王,琉璃王,娄勒王,维楼黎王,楼黎王,毘娄勒王等。作毘卢释迦王,毘卢宅迦王。生时与琉璃宝俱,故号毘琉璃,又由大夫人之讖,而名恶生王。舍卫国(曰室罗伐悉地国),波斯匿王(译胜军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弒父王而嗣位,又以旧怨灭迦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乳

牛驴之二乳也。见[牛驴二乳]条。 又新旧之二乳也。见[新旧]条。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喇嘛教

佛教之一派。唐时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為此教之中枢,并行於满洲蒙古。有新旧二派,旧教衣红,亦称红教,末流渐入妖妄。新教衣黄,亦称黄教,明永乐间宗喀巴所创,清时认為正教而保护之。其开宗之二大弟子曰达赖喇嘛,曰班禪额尔德尼,相传化身转世,轮迴不已,参观呼毕勒罕条...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央掘摩罗

Aṅgulimālya,旧称央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称鸯崛利摩罗,鸯窶利摩罗。译曰指鬘。佛阤在世时,住於舍卫城者。信奉杀人為得涅槃。因此邪说,出市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切取各人之指,戴於首為鬘,第千人,欲害其亲生之母,佛怜愍之,為说正法,即改过懺悔而入佛门,后得罗汉果...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王舍城

梵名曷罗闍姞利呬城Rājagṛ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曰频毘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於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鷲山也。智度论叁曰:「问曰:如舍婆提(Śrāvasti)、迦毘罗(Ka iavastu)、婆罗奈(Vārāṇ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為王舍?...

《佛学大辞典》 / 579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茶汤

茶与汤也。凡禪家之法,每日於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汤為恒例。又住持晋山时等,有点茶点汤之礼。先点茶后点汤。 又有称观音等诸佛為茶汤日者,与缘日相类,其日参诣者,谓有特别之利益。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印土

指印度。印度国土之义。出生义曰:「收迹都史天宫,下生中印土。」梵网经本疏曰:「是故印土持菩萨戒者,无不背诵。」肇论疏中曰:「天竺或曰印土身毒。」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种不男

不成完全之男性者有五人。有新旧两解。旧译家之解:一、生不男,生来男根不发育者。二、犍不男,以刀去男根者,如阉竪。玄应音义十四曰:「犍又作[打-丁+虔][利-禾+虔]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叁、妒不男,因见他之婬,方有妒心,而根勃发者。四、变不...

《佛学大辞典》 / 424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陈那裂石

陈那為因明之祖。与迦毘罗仙之化石者问答,石為之裂。辅行十之一曰:「迦毘罗仙,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餘甘子食,可延寿。食已於林中化為石,如床大。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為陈那菩萨斥之。书偈,石裂。」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迦腻色伽

Kaniṣka,属於月氏族。基祖於中央亚细亚领富强之国土,至王势威更张,创建健駄罗王国,领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东殆达於恒河,北总葱岭,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后不见其例之广大领土。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正信深归依於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為古来外...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摩伽陀

Magadha,曰摩竭陀。旧曰摩伽陀。中印度之国名。见[摩竭陀]条。 又第十一月之名。俱舍光记十一曰:「摩伽陀(Māgha)月,当此间十一月。」西域记二曰:「摩祛月。」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5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吠世师

又作鞞世师,卫世师。曰吠世史迦。见[吠世史迦]项。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慈氏

旧称弥勒。称梅怛丽耶Maitreya,译曰慈。是為其姓,故称慈氏。见[弥勒]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旧曰六入,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為外之六入,六根為内之六入。十二因缘中之六入為内之六入,即六根也。入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处。处為所依之义,六根六境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处。大乘义章四曰:「言...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禪天

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叁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如来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之,盖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也。阿难叁请,便传八敬法,使向彼说。若能行之,则听女出家。姨母顶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缘而正法亦復千载。四分律四十八曰:「佛告阿难,今為女...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种

一、小,谓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差病药,以譬声闻不能遍知药病,是名小。 二、大,谓一切病、一切病因、一切差病之药,皆能遍知,乃至遍知众生病因、差病药等,以譬菩萨无病不知,无药不识,是名大

《三藏法数》 / 108字 / 5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