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

[ jiā shā ]
类别 [ 衣服 ]

具名迦沙曳Kaṣā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叁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叁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鬱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於此叁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於里着衣,而掛於表也。天竺於五条上重着七条或大衣,或於五条七条上重着大衣,此方则不必重着,里有衣也。其色有叁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

玄应音义十五曰:

袈裟,上举佉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毠[沙/毛]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叁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諦叁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

行事钞下一曰:

增一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着。鬱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着。而此叁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眾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

寄归传一曰:

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叁衣并名支伐罗也。

同二曰:

一僧伽胝,二嗢呾囉僧伽,叁安呾婆裟,此之叁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

又曰:

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為地黄黄屑,或復荆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

慧苑音义上曰:

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

浏览 487 / 《佛学大辞典》 / 2024年09月2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