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
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諦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於有门,生灭门,缘有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注维摩经曰:
什曰:始观等係心一处名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為观也。
同五曰:
肇曰:係心於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止观叁曰:
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諦理,繫念现前,停止不动。(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
同一曰: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
又曰:
无明即明,不復流动,故名為止。朗然大净,呼之為观。
同二曰:
观如灯,止如密室。
起信论曰:
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鉢舍那观义故。
同义记下末曰:
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毘鉢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
止观辅行一曰:
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观曰: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禪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观一曰:
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同辅行曰:
止观静,观体明也。
又曰:
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大乘义章十曰:
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於散动故為止。止心不乱,故復名定。观者外国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观。於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