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类目 经书 / 著译 竺法护 鸠摩罗什等译 / 2022年08月03日 / 1911 浏览

《妙法莲华经》也称为《法华经》,此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的教法,佛陀弘法《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一样,显示所有众生皆可成佛。

《妙法莲华经》(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简称《法华经》。

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思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地位非常重要,曾被称作《经王》,是《法华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亦是《护国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金光明王经》与《仁王经》。

《法华经》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年-250年)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汉译本

汉译本现存三种全本:包括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七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和达摩笈多所译的七卷《添品妙法莲华经》。《萨昙分陀利经》为〈见宝塔品〉(含提婆达多品)的单行别译。

其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鸠摩罗什译本原先没有〈提婆达多品〉以及〈普门品〉的重颂,是另行译出之后,后人再附入其中。在竺法护、达摩笈多的译本以及诸梵本中,提婆达多品的内容是附在〈见宝塔品〉之末,《萨昙分陀利经》是这部分的别行本。竺法护的译本中无梵文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重颂。

相传鸠摩罗什法师译出《法华经》后,非常重视,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师讲解,鸠摩罗什自听。大量寺庙的法华钟之上,铸刻本经经文,足以说明本经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钟楼。本经中最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有着推广的作用。(参考资料

法华七喻

《法华经》为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法华七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 火宅喻:出〈譬喻品〉第三。火,比喻五浊、八苦等;以火宅喻三界。谓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不能安居。
  • 穷子喻:出〈信解品〉第四。二乘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 药草喻:出〈药草喻品〉第五。药草喻三乘根性。草有小、中、大三种,依次喻天人、声闻、菩萨。药草虽根性有别,若蒙云雨霑润,皆能敷荣郁茂,治疗众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虽有高下,若蒙如来法雨润泽,皆成大医王,普度群生。
  • 化城喻:出〈化城喻品〉第七。有人想到藏宝处,但在中途懈怠欲退。于是聪慧之导师,权且变化出一座城郭,使他暂时得到休息,令他得至宝藏所在(喻实相之理,一切众生成佛之所)。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罗汉的涅槃境界,也有人认为化城指的是净土。
  • 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其衣中;而醉客不觉知,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以喻二乘往昔曾中下大乘之种,然未能觉了,后由如来方便开示,乃得证大乘之果,利乐无穷。
  • 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安乐行品〉第十四。髻珠,比喻法华经。轮王,比喻如来。谓转轮圣王髻中明珠,平常不与兵将,直至最后见诸兵众有大功,才将此珠与人。此喻如来成佛以来种种说法,皆为引导其心,破除烦恼。待见贤圣军灭三毒,出三界,有大功勋,才为其说诸佛如来秘密藏的《法华经》。
  • 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医,比喻如来;子,比喻世人;毒药喻五欲、妄见。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伪诈身亡,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此喻众生贪著五欲,入于妄见不得正道,如来以善巧方便示现灭度,令众生心怀恋慕,渴仰于佛,得种善根,速成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