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条搜索结果

綺语

一切婬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綺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闺阁者,皆谓之綺语。云笈七籤曰:「叁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綺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綺色,从喻立称...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阿那

Anāgā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於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阿那

与[五种不还]条。

《佛学大辞典》 / 9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二果

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Sakṛdāgāmin。 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恶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强,往昔修恶,故今生恶心强。二、报果,依宿世善恶之因而感今生之苦乐感。前之习气果為等流果,后之报果為异熟果。见阿毘曇论一。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不还

又名五种那,五种般。般者般涅槃之略,為入涅槃之义:一、中般,不还之圣者,死於欲界而往色界,於其中有之位,断餘烦恼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谓生於色界已,不久断餘惑,而般涅槃也。叁、有行般,生已,而於其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餘惑,方般涅槃也。四、无行般,生已,而於...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十八有学

有叁说:(一)成实论之说。於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叁无相行。前二人入於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諦之行相),此叁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

《佛学大辞典》 / 454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戒本疏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华严法藏撰。又四分註戒本疏,四卷,南山道宣撰。又,四分戒本疏,四卷,唐怀素撰。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阿毘达磨藏

一切论部之总称。叁藏之一。藏文与义故云藏。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字香印

以香作阿弥陀种子是也。(中略)我作其图。」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长阿十报法经卷下

第一八法,行者为增本行,未得慧法八因缘。何等八?一为若行者依受教诫行,亦依慧者同学者,是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为一法因缘。 已依佛亦余慧者同学者,得时时闻微法经,是增本行,不得本慧便得本慧。是为二法因缘。 已闻法,却身却意,从是本行因缘,不得慧便得慧。是为...

《长阿十报法经》 /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 6656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4日

广教

律宗之语。佛成道以后十二年间,唯说诸恶莫作等教,制弟子之行法,谓之略教,十二年已后,弟子中,非法渐多,為广说戒律,示一一持犯,谓之广教。南山戒疏一上曰:「言广教者,由略名,未晓前相,虽造诸非,不谓有犯。故须广张纲目,收摄罪聚,钝根之流,闻便得解。因广说故,名...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过去七佛

第一毘婆尸佛Vi aśyi,第二尸弃佛Śikhi,第叁毘舍浮佛Viśabhā,第四拘留孙佛Krakucchanda,第五拘那尼佛Kanakamuni,第六迦叶佛Kāśya a,第七释迦尼佛Śākyamuni也。此中前叁佛出於过去庄严劫之末。拘留孙佛以下,出於现在之贤劫。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萨罗

Musāragalva,宝玉名。见[娑罗]项。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 (一)叁藏之一。对於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毘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詮戒及慧,而经则詮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

《佛学大辞典》 / 1373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随缘真如

如法相叁论於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為体,万物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為实大乘,於真如立二相,一為不变真如。二為随缘真如。...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十一苦法

一阿练若,二乞食,叁一处坐,四一时食,五正中食,六不择家食,七守叁衣,八坐树下,九露坐闲静处,十着补衲衣,十一在塚间。若有人於十一年中,学此苦法,即於现身成阿那,转身即成阿罗汉。见增一阿经四十六。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护摩色

寂灾法(息灾法)白。白是寂灾之色,如来部之义,故為最初。增益法黄。黄是增益之色,莲华部之义,故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刚部之义,故為第叁。求财法青,青是成办所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為第四(青色五色)。摄召法(鉤召法)黑。黑是摄召之义,即诸奉教者忿怒...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麻萨罗揭婆

Musāragalva,见[娑罗]条。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体空观

见体空之观法也。為大乘菩萨之观法,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依之而证空寂之涅槃,故同於小乘之觉,利根之菩萨,依之而达观中道(体空之里中道,於体空之下辨之)。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又作瞿。衢之声十名。四阿暮抄下曰:「梵言衢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说也、方也、金刚也、光也、箭也。」俱舍论五曰:「且如古者,於九义中,共立一瞿声,為能詮定量。故有颂言: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於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不还

又曰五种那,五种般。见[不还]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摩娑罗伽隶

Musāragalva,见[娑罗]条。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阿那伽迷

阿那之旧称。坐禪叁昧经下曰:「阿那伽迷者,秦言不来。」见[阿那]条。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那

又曰五种不还,五种般。那者阿那之略,译言不还。般者般涅槃之略,入涅槃之义也。见[不还]条。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翻译官职

翻译名义集叁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斋叶书之叁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偽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玄賾,姚嵩聂(女涉切)承远父子。至於帝王执翰,即兴梁...

《佛学大辞典》 / 454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体空

经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种:一者体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於极微,分拆心而至於一念,分拆之结果,始观空,谓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体空者,无须分拆之,真押法之体而观如幻如梦是空,存体随显之空理也。如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薄地

薄者逼也逼於下地也。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言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下曰:「薄地凡夫臰身鄙陋,果报卑劣。」同发真钞中末曰:「文选注云:薄逼也,谓逼下地而居耳,此通收四洲人也。」弥陀经元照疏曰:「薄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同戒度记下曰:「薄音博,逼也。...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阿那伽弥

Anāgāmin,阿那之旧称。智度论叁十二曰:「阿那名不,伽弥名来,是名不来。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无色界中,於彼漏尽,不復来生。」见[阿那]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阿比目佉

Abhimukha,又作阿毘目佉。菩萨位之名。是十住中之第六住。出叁藏记九曰:「阿比目佉,晋曰六住,或作阿比佉。」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五种般

又曰五种不还,五种那。见[不还]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Musāragalva,译曰马脑。见[娑罗]项。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本有种子

二种种子之一。谓阿赖耶识中本来藏有漏无漏一切有為法之种子也。更有新熏种子。参照[种子]条。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