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条搜索结果

因中有果

外道十六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穀生而论其穀中既有禾性是也。参照[外道]条附录十六外论。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犹派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叁。 一、法相,谓此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二、破相...

《三藏法数》 / 269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两家

一疏家,法礪之旧疏也。二钞家,南山之行事钞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是通大小乘而判其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為便於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是也。二破性,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因明叁支中法有体二者。前陈之声(是曰有法),后陈之无常(谓之能别),二者名依。此二言极成而相关连,若於立敌一许一不许,是名体。此二者為体之所依,故曰依。因明大疏上曰:「有法能别,但是依,而非是。」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者尊也,传正法為眾所尊崇者,称曰师。又传佛心之师云师。释氏要览上曰:「师传佛心之师。又云:者尊也。谓此人开空法道為眾所尊故。」碧巖六十叁则评唱曰:「师家看他一动一静。」 又各称其祖曰师。如真谓唐之善导為师。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自在等因

外道计六之一。即摩醯首罗外道也。计世间之不平等,皆自在天所作,一切者皆从自在天生,皆由自在天灭。凡神论的要素,谓自在天之身有八分,虚空為头,日月為眼,大地為身,河海為尿,山丘為粪,风為命,火為热气,而一切眾生為身中之虫也。又主张大梵,时,法,空,我等之变化。...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性相二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空,假,不空假也。齐书周顒传:「顒汎涉百家,长於佛理。着叁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顒书曰:此义旨趣,似非始开。妙声中绝,六七十载。贫道年二十时,便得此义,窃每欢喜,无与共之。...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天竺

有小乘二十部。出於轮论。见[小乘]条。又大乘有中观(龙树),瑜伽(弥勒)二。出於寄归传。中观為支那之叁论,瑜伽為支那之法相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诸法皆常

外道十六之一。亦曰伊师迦Īśika外道。主张我及世间之常住。义林章一曰:「诸法皆常,谓伊师迦计,我及世间皆是常住,即计全常一分常等,计极微常,亦是此摄。」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者要也。」此有二种,一、成一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之二十一,大乘瑜伽中观之二,支那之十叁,日本之十四是也。见[派]条。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中道

与[中道教]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用叁大

天台释经题立名体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证之大日经心目立体用之叁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用之叁重。此体用即体相用之叁大也。弘法以曼荼罗為体,以叁叁昧為,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罗為体者,即六大。据叁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為曼荼罗也。叁叁昧者為心佛生,自语意等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华严五祖圭峰密禪师姓何氏。果州人。唐元和二年赴贡举,值遂州道圆禪师,因求披剃。一日,於任灌家赴斋,得圆觉经,诵未终,即感悟。圆曰:此经佛授汝耳,速参方去。后謁荆南忠,洛阳照,皆契印可。继览华严疏,欣然曰:吾逢圆觉,心地开通。今遇此疏,何其幸哉!乃以书达清凉,...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