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条搜索结果

羂索

取鸟兽之具。以為佛菩萨摄取眾生之象徵。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捨。」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4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六观门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

《三藏法数》 / 4349字 / 3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罥索

取鸟兽之具。以為佛菩萨摄取眾生之象徵。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捨。」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乘

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车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载人运於涅槃岸,故谓之乘。 法华经专说此一乘之理。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除佛方便说。」同品曰:「诸佛如来,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同品曰:「唯此一事实,餘二则非真。」文句四上...

《佛学大辞典》 / 1083字 / 2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味

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叁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叁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

《三藏法数》 / 354字 / 1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四、降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之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复隆厚,常设上妙四事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乐人同善,志兼劝导。国有六,富兰那等,先素出世,邪见倒说,诳惑民庶;迷冥之徒,信服邪教,众类广布,恶党遍满。时王有弟,敬奉六,...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7530字 / 1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五十四、质子摩头罗世质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中,有一婆罗门,字曰质,居家大富,无有子息,诣六所,问其因缘。六答言:“汝相无儿。”尔时质便还归家,着垢腻衣,愁思不乐,而自念言:“我无子息,一旦命终,居家财物,当入国王。”思惟是已,益增愁恼。婆罗门妇,与一...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1287字 / 1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四难

一、值佛难,谓众生因无始惑业,轮回六道之中,四趣不得见佛闻法,固不在言;设得人身,若生在东西北叁洲者,佛不出现于彼,皆不见佛;得生南洲,而或居边地,或着邪见,佛虽出世,如是等人亦不得见佛;而况佛不常出,值遇良难。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此举人之值佛难...

《三藏法数》 / 542字 / 1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大车

以一大车譬法华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曰:「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復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见[火宅]。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大宅

以长者之一大宅,譬叁界之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曰:「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见[火宅]条。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无尽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相

(一)谓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圣所称嘆。」维摩经弟子品曰:「不坏於身,而随一相。注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而后谓之一相乎?」(二)对於异相而言,计一切法唯从一元而生之外道...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1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谓无独悟之佛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智。」同嘉祥疏六曰:「无智者,前之叁智并不从得,故云无智。」大日经疏一曰:「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之授决之时,即可成...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俱胝一指

碧严十九则曰:「俱胝指头禪。」从容录八十四则曰:「俱胝一指。」无门关叁则曰:「俱胝竪指。」五灯会元四曰:「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菴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遶叁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叁问,皆无对,尼便去。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1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