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ṛji utrabhikṣu,毘舍离跋闍之出家人也。此地之僧。於佛灭后百年,起十事之非法。长老耶舍陀比丘因此集七百贤圣於毘舍离城,起第二结集。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普令众生得大涅盘,而众生相了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普令众生得大涅盘,而众生相了不可得。须菩提!...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 1465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23日髻中之珠也。法华七喻之一。有大功者,王解髻中之明珠而与之,以喻為已出分段生死,进而离变易生死之机说法华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眾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
《佛学大辞典》 / 539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天上宫殿也。遗教经曰:「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玄义一曰:「释论云:叁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叁论玄义曰:「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禪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叁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瓔珞本业经上曰:「為菩萨者,(中略)必諦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见四十二地条。(CBETA註:疑為见[四十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於善之义。圣者会於正之义。和於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贤。见道以上名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顿教二种之一。禪源诸詮叁曰:「佛初成道,為宿世缘熟上根之流一时顿说性相理事,眾生万惑,菩萨万行,贤圣地位,诸佛万德。因该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彻因源,位满犹称菩萨。」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称之為九无学。经论所说,其位次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也。俱舍论之说:於前七种加第八慧解脱与第九俱解脱者,慧解脱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俱解脱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成实论之说:一,退相,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无学中之第叁护法也。叁,死相,九无学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353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梵语,摩訶僧伽Mahāsaṁgha,译為大眾。多眾也,眾有叁人四人之异义。见[眾]条。智度论曰:「大眾者,除佛餘一切贤圣。」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义。」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