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条搜索结果

十六观门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

《三藏法数》 / 4349字 / 3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九识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叁、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

《三藏法数》 / 863字 / 3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八、七瓶金施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各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已竟,各诣佛所,咨受圣教。尔时世尊,与诸比丘,隔别经久,慈心愍伤,即举千辐相轮神手,而慰劳之,下意问讯:“汝等诸人!住在僻远,饮食供养,得无乏耶?”如来功德,世无俦类,今乃下...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1150字 / 2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七、须阇提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翁老母,两目既盲,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丐以养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养父母,余残酸涩,臭秽恶者,便自食之。尔时阿难,见此小儿,虽为年小,恭...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1733字 / 2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七、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

《百喻经》 /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 207字 / 2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九识

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叁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佛学大辞典》 / 1351字 / 2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三十七、梨耆弥七子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弥,家居大富,生七男儿,为其娶妻,已至于六,残第七子,当为求妇。自思惟言:“吾年衰迈,唯余一儿,为之纳妇,要令殊胜。”时此长者,有一亲厚婆罗门,来共相见,因议语曰:“今我欲为小儿求婚,未能知...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4006字 / 2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四门游观

经云:尔时虚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见悉达太子在于宫内,恐其着五欲乐,乃言:我当为彼,作于厌离之想。即以威神感动,令其宫内所作音乐,皆为不顺五欲之事,唯传涅槃微妙之声,欲令厌离世间,心生觉悟。太子闻是声已,遂发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罗城四门游观也。(五欲者,色欲...

《三藏法数》 / 756字 / 19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事衲

又曰叁事。言五条七条九条之叁也。禪林之语。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8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种性自性

性即不迁变之义。此不迁变性,是如来之自性,故云性自性。(虽有七种之名,不出如来第一义心也。) 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万善聚集之因也,此约圣而论。故经云:即叁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 二、性自性,谓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内故,...

《三藏法数》 / 437字 / 18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上着

中之中,鬱多罗僧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1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条

鬱多罗僧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见六物图。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喇嘛服装

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装着袍子袈裟,戴僧帽。虽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黄教之僧徒,為红色之服装者。同一黄教,二种服色。盖年老者用黄,年少者用红,其习尚然也。其平素所着服,毫无异於常人。惟於仪式上服法。维西之僧徒,用阔袖长。虽严冬常露两肘,帽子冬季戴平顶之...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1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衲

又作一纳。一枚之衲也。衲為僧之名。见[纳]条。佛祖统记六慧思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1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条

七条之袈裟也。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6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