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条搜索结果

阿羯罗

译曰境。心识依动之场处,如耳之於,目之於色。与色,是耳与目之境。唯识了义灯五本曰:「阿羯罗,云境。」梵Āgāra。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可见有对色

又曰有见有对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无表色之十一种,此中色境之一為可见有对色,眼等五根与等四境為不可见有对色。无表色為不可见无对色。眼可见者曰可见,由极微组织而有障碍者曰有对。智度论二十曰:「佛说叁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后说

因明之语,宗支(宗因喻叁支之随一)中「」為先陈,「无常」為后说。盖先陈者物之自性,后说者是其差别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常住二字

明涅槃之常住為涅槃经一部所詮,故经如来性品四曰:「或闻常住二字音,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经体叁尘

经体有叁:一為。於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而得道,是以尘為经。二為色。於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為经。叁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於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為经。耳识利者依於。眼识利者依於色。意识利者依於法。此土之人,此叁识利。餘叁识钝。...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二叁昧

十二摩多是女身,表叁昧也。见[悉曇]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凡圣

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也。以其闻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知九界...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梵字)悉曇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鸥,袄,乌,鄔,皆同。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取。」是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即其字相,明绝对之字义(即真实之本体)也。日本净严之悉曇字记讲述曰:「...

《佛学大辞典》 / 537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嚕多

Ruta,译曰大。大日经疏一曰:「嚕多是大,囉尾多是小,涅瞿衫者长,又兼多。」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苏槃多

Subanta,又作苏漫多。梵语之文法上示名词之变化者。所谓八转也。槃多者后之义,苏字居於语尾之也。是梵语名词中多数第七格语尾之名,為名词语尾一般之名词也。唯识枢要上本曰:「论辨此中苏字居后,漫多是后义,则是苏字居后也。」寄归传四曰:「言七例者:一切上皆...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补卢衫

Puruṣam,补卢沙(即言丈夫之语)之第二囀,即业也,见[八囀]条。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广大智

佛之智慧广大不可识量,因而谓佛智為广大智。大日经叁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广大智。」同义释八曰:「此广大梵音曰毘富攞Vi ula,真言,普徧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当知佛心亦尔,故曰广大智。」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徧是宗法性

因明叁相之一。叁支之中,望因於宗而示其关係者。盖因必於宗之前陈名辞中,為元来徧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徧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徧是宗法性。例如谓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為因之「所作性」,於宗之前名辞「」中固徧有之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经唄

歌咏经文之。即梵唄也。慧琳音义六十五曰:「经唄,僧尼法事梵唄也。」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谓叁昧也。见[悉曇章]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遍是宗法性

因明叁相之一。叁支之中,望因於宗而示其关係者。盖因必於宗之前陈名辞中,為元来徧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徧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徧是宗法性。例如谓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為因之「所作性」,於宗之前名辞「」中固徧有之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毉罗跋那

Īśvaravāṇa,又作毉罗跋那。佛之。译曰自在,圆音。以佛之於一音具眾音故也。华严疏钞十二曰:「毉罗跋那者,具云毉湿弗罗跋那。毉湿弗,自在也。罗跋那者,也。即圆音自在耳。」慧苑音义上曰:「毉罗跋那。毉者,具云毉湿弗罗跋,此云自在也。罗跋那者,大也。谓佛号大...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八

丁彦哆之二九韵十八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炎点

涅槃之猛炎,能烧尽生死,故曰炎,涅槃点谓之炎点。见[涅槃]条。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种教体

一音语言体。以言音语业為教体,故佛之言辞论说即教体。二名句文义体。依事立名,依名之眾合為句,合眾义成文,身即聚集之义。此叁长短高下次第行布,為詮显教法之体。叁通取四法体。通取名句文四法為教体。四通摄所詮体。通摄经文与所詮之义理為教体。五诸法显义体。世间一切...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四色

是成实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之四大也。与俱舍之异点,俱舍以四大為能造之实色,摄之於触境,与他所造之根境皆為实色,成实之色香味触之四為能造之实色,依此四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尘之一(四大相触為),与眼等之五根从此四大而成,故四大五根及尘之十法皆為假色,假...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涅槃点

见[涅槃]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秣奴若瞿沙

Manojñaghoṣa,比丘名。译言如意。见慈恩寺传。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八囀

八转也。

《佛学大辞典》 / 5字 / 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十二处之一。有种种。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阿曼怛罗泥

译曰呼。八转中之第八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五尘之一。為四大种之所造,属於色法。耳根所对之境也。有八种之别。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