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条搜索结果

常曰根机,机缘等。本来自己之心性有之,為教法所激发而活动之心働也。玄义六上曰:「机有叁义:一者机是微义。故易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现。又阿含云:眾生有善法机,圣人来应也。眾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微将动,而得為机。(中略)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箭动,不发...

《佛学大辞典》 / 278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本门事观

日本日莲宗之意,法华本迹二门之法体,不出十界十如叁世间。然迹门明九界之修因门,故以心為法本,使十界十如叁千之事法,悉归於一心,一心叁观一念叁千之妙观,使行人开觉法界唯心。故约於空门理观归於唯一心性。使泯绝他之事相也。本门明佛界之感果门。故以身為法本,使十界十如...

《佛学大辞典》 / 521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无知

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种之无知: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见[二无知]条。 又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起信论曰:「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徧照法界义故。」净土论註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中略)无知故能无不知。」维摩...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阿奢也

Aśaya,译曰心性。大日经疏十曰:「阿奢也,心性也。谓彼先世所习行,诸根性欲。」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空宗性宗十异

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叁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詮表詮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諦叁諦异。九叁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叁十四。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痴惑

心性痴闇,惑於理者。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梵语慕何Moha,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叁毒之一。唯识论六曰:「於诸理事迷闇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為痴。」

《佛学大辞典》 / 111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黄檗择菜

公案名。以不视择菜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為问答者。会元四曰:「黄檗希运禪师,在南泉普请择菜次,泉问甚麼处去。曰:择菜去。泉曰:将甚麼择?师竪起刀。泉曰:祇解作宾,不解作主。师以刀点叁下。泉曰:大家择菜去。」是就择菜,而示应不昧却平常之佛性者也。应看取黄檗之刀竪...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寂然界

二乘所证之涅槃境界也。大日经一曰:「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同疏二曰:「行者如是观照时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為蕴处界能执所执之所动摇,故名证寂然界。证此寂然界时,渐过二乘境界。」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本净无漏

心性本来清净,离烦恼诸漏之污染也。指眾生之心性而言。法华经科註曰:「与本净无漏相应。」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本来成佛

立於万物一如之见地时,眾生如来,同一无异,故悟即烦恼為菩提,眾生即如来,故眾生之心性谓為本来成佛。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本地风光

又曰本来面目。形容自己心性本分之禪语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