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於四諦之真理起种种之邪见;以修惑之故,作善恶之业而流转於叁界。此断尽见修二惑,而证真理,出离叁界。旧译家谓之见思见爱,新译家谓之见修。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同集註中曰:「见...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谓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也。仁王护国经疏曰:「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贤。」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叁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叁义故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叁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
《三藏法数》 / 186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叁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
《三藏法数》 / 169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叁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叁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叁果。...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对於断见思惑离叁界,於界外净土受变易生死之法身菩萨教断无明而成佛之法门也。天台立四教,藏通之二教為界内教,别圆二教為界外教。玄义五上曰:「若随界外好乐,说后两教位。」同六下曰:「叁藏不说界外,今以大乘意望之。」四教仪集註下曰:「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一、俱生思惑,与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爱恶之心生也。二、依见思惑,伴见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见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叁、界繫思惑,叁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叁毒。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一、烦恼余,烦恼余亦名障余。谓二乘之人,虽断叁界内见、思惑尽,尚有界外无明惑在,故名烦恼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业余,业余亦名道余。谓二乘之人,虽断叁界内业缚,尚余界外变易生死之业,故名业余。 叁、苦余,苦余亦名...
《三藏法数》 / 148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声闻缘觉之人虽云入无餘涅槃,然犹有叁事之餘残,非真无餘也。一、烦恼餘,断叁界内之见惑思惑,犹餘界外之无明惑。二、业餘,虽尽叁界内之有漏业,犹餘界外之无漏业,叁、果餘,虽出叁界内分段生死之苦果,犹餘界外变易生死之苦果。说详佛性论叁,起信论义记上本。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叁,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对於事惑而言。我见边见等见惑,迷惑於四諦之理,谓之理惑。贪瞋等思惑,迷惑於世间之事相,谓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论)。又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显发,谓之理惑。见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尘沙之惑,能障化导之事相,谓之事惑(就别圆二教而论)。见玄义释籤六。...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