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条搜索结果

二种戒

此非据戒之项目数,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恶行,称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恶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积极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说戒,叁月安居之规定是也。 又一出世间戒,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叁种律仪无表色

律仪无表色又有叁种,一别解脱律仪无表色,依受戒作法而发之无表色也。二静虑律仪无表色,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也。入定则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又谓之定共戒。叁无漏律仪无表色,入无漏定时所发之无表色也,又谓之道共戒。此二种与有漏无漏之定心皆為共生共灭之戒体,故总名...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叁世无障碍智戒

此戒能成就叁世无障碍之智,故名為叁世无障碍智戒。又名叁昧耶戒,自性本源戒,叁平等戒,菩提心戒,无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叁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叁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时,指防非止恶之功能,发现於受者身中者谓之戒体。此戒体旧译云无作,新译云无表。随顺此戒体而於身口意叁业表现如法之所作,谓之戒行。论於戒之四科参照[戒]项。楞严经一曰:「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四戒

一解脱戒,自戒师以如法之作法而受戒,於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者,就此而生沙弥比丘等之差。二定共戒,入色界四禪定则身自生戒体,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叁道共戒,於见道以上证得无漏道,则与无漏道共生防非止恶之戒体者。四断戒,断贪瞋痴等而成道果,故名断戒。见华严...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戒相

戒之相状差别也。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论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四者,是為戒之四科见[戒]条。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得戒

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於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為得戒。具叁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於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於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叁末。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戒体叁种

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叁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為四大所生,故為色法,而摄於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破戒

谓受戒者一旦违反戒法也。破戒者所受之戒体,尚存於身中也。行事钞之叁曰:「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餘力犹示於人天导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於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末法灯明记曰:「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叁种圆满安乐

一、成就加行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于净戒中,不敢毁犯,于身语意,清净无染,若有过失,即能忏悔,令其戒体圆满无亏,是名成就加行圆满。 二、成就意乐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为法出家,不为活命。但为求无上菩提及求大涅槃乐,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之心,不杂众恶之法,不受当来生...

《三藏法数》 / 208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定共戒

叁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禪,二禪等诸禪定,则与禪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戒羸

戒体之势用羸劣也。比丘等受得戒法,无力严守之,屡发毁犯之意志,故运运倍增,使无表之戒体,时时刻刻势用羸劣也。法苑义林章叁曰:「若作捨心,虽起语言,而对於比丘,依法不言捨,但名戒羸,其戒不捨。」亦曰学羸。以戒法亦名学处故也。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二种受具戒法

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着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 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

《三藏法数》 / 178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无相心地戒

禪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叁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禪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二持

戒之二方面也:一、止持,止者制止,制止身口意,不為诸恶行,故曰止。五戒八戒等是也。依止而保持戒体曰止持。二、作持,作者造作,策励身口意,造作诸善业故曰作,如说戒安居布施礼拜等是也。依作而保持戒体曰体持。见行事钞持犯方规篇。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叁跋罗

Saṁvara,又名叁婆罗,叁嚩罗,译為禁戒,或护。禁戒护人不使堕於叁涂也。又名戒体之无表色。玄应音义十四曰:「梵言叁婆囉,此译云禁,戒者亦禁义也。」有部百一羯磨一曰:「律仪护,此言护者,梵云叁跋罗,译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叁涂,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无作大戒

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為大戒。见[无作色]条。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防护律仪

受戒后,顺於戒体能受持戒相也。又保护离饮酒戒,诸餘之律仪也。大乘义章十曰:「始心纳法名之為受,顺法防护说以為持。」义林章叁本曰:「於罪不作名防护律仪。」婆沙论百二十叁曰:「离饮酒戒能总防护,诸餘律仪,如堑垣城能总防护。」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无表思

法相宗之说。受戒之时,以第六识思心所隆盛之势力,於第八识熏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以之為戒体。此戒体於外相无表示,故名无表思,顺小乘有部之义,名為无表色,彼宗以无表之戒体為色法故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纳得

他物於自身须纳受得也。律宗纲要下曰:「纳得戒体,要由羯磨。」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大乘无作大戒

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於叁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於叁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圆顿无作大戒

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為非色非心,住於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见[无作色]条。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

表戒

旧曰作戒无作戒。新曰表戒无表戒。受戒者登戒坛,发表身口意之叁业,而正受得戒法,名為表戒。此时受者体内发得而不表显於叁业之戒体,名為无表戒。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