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佛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禪定,谓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禪比丘。涅槃经叁十叁曰:...
《佛学大辞典》 / 389字 / 1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反於[八正道]者。一邪见、二邪思惟、叁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不捨八邪,入八解脱。」同净影疏二本曰:「言八邪者,翻八正说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乃至邪定。」普贤观经曰:「八邪八难无不经歷。」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使人渡生死海到涅槃之岸,故譬以船筏。涅槃经一曰:「无上法船,於斯沈没。」心地观经一曰:「善逝恒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旧华严经五曰:「兴造正法船,普拯所应度。」付法藏传六曰:「欲出叁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Erā attra,伊罗鉢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叁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鉢(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我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於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9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8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Erā attra,伊罗鉢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叁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鉢(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我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於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8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类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 又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107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
《三藏法数》 / 650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在禪宗之寺院。為僧坐禪之所,故曰僧堂,亦曰禪堂,亦曰云堂。以眾集如云之多也。亦曰选佛场,以於此选择作佛之人也。亦曰斋堂食堂。於僧堂之外设斋堂者,為后世之事,古於僧堂兼禪与斋也。堂面东,前后设入口,东口名前门,西口名后门,堂之中央安置释迦或文殊迦叶等圣僧中之一像...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发胜知胜见以捨贪爱之八种禪定也。是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贤圣之数也。七贤如前,七圣者,俱舍论,四教仪之目也。华严孔目章谓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见真理,故名。见道以上者是也。差别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钝之根性差别其圣者,则為七圣:一随信行,二随法行,叁信解,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过去世有一国王名大车。有叁子。太子曰摩訶波罗。次子曰摩訶提婆。幼子曰摩訶萨埵。叁子游山林,一虎產七子,纔经七日,诸子围绕,见逼於饥渴,各生悲愴之念而去。既而摩訶萨埵大生悲心,為无上菩提,欲捨此秽身,先使二兄去,独入林中,至饿虎处,脱衣服置竹上,委身而卧。虎畏萨...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