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条搜索结果

一生,言眾生之无。二法,言事物之无。见智度论十八及二十。又,此二者,又名我。见唯识论。又,此二者,名人,见法藏心经略疏。 又一内,言内身之无。二外,言外器之无。见般若经五,杂阿毘曇论七,吉藏仁王经疏二。 又一但。小乘之,但见也...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人,又名我,生。人我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无我之理,谓之人。二、法,诸法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说五蕴之自性...

《佛学大辞典》 / 712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处之各名加Dhyāna),十二门禪中之四禪也。一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捨色想而缘无边之虚心,与无边相应,故名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捨其虚缘内识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叁无...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虚与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无障碍,故名虚。此虚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徧,相者随於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為虚界之色,以其体為虚,以其相為界之色。以此虚為一无為法,数於叁无為之一而摄於法处之中,界之色者,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於...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人,人即我也,亦曰生。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谓二乘之人,未达法之理,犹计五蕴之...

《三藏法数》 / 152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非有非

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於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叁性。此叁性,偏计為而非有,故為非有,依他圆成為有而非,故為非。要之心外之法(偏计)為非有...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当体即

一切之有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為,其事体本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称曰体观。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羂索神变真言经

叁十卷,唐菩提流志译。羂索观音之本经轨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切

假中叁观中,不唯為之一,假中皆為也。止观五上曰:「一一切,无假中而不,总观也。」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5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罥索神变真言经

叁十卷,唐菩提流志译。羂索观音之本经轨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5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羂索经

羂索神变真言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藏经

藏菩萨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安乐不金刚真实菩萨

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於胎藏界曼荼罗徧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訶缚曰罗母伽叁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真实菩萨。密号称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处定

此四通言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叁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处,心与虚之法相应,是名处定。(叁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

《三藏法数》 / 338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六大法,四諦十二因缘。」天台之仁王经疏中,引智度论以之為六:一果报,五蕴是也。二受用,十二入是也。叁性别,十八界是也。四徧到,六大是也。五境,四諦是也。六义,十二因缘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