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条搜索结果

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於境而了别,名為。唯论一曰:「谓了别。」同五曰:「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叁曰:「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同四曰:「是一期心...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6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於叁界五趣,长养其,欲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住:一、第一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异之处,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与色界初静虑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时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思想亦名异,故曰身想俱异。二、第二住,...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十一

一,身。眼等五根。二,身者。染污也。叁,受者意根也。四,应受。色等六尘。五,正受。眼等六。六,世。生死相绩不断绝之也。七,数。一乃至阿僧祇数之。八,处。器世界。九,言说。依於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也。十,自他差别。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6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十论

常云二十唯。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由偈颂之数而名。总有二十一颂,后一颂為结嘆,非明宗义也。有叁译,一后魏般若流支译,单题曰唯论,或题楞伽经唯论。二陈真諦译,题曰大乘唯论。叁今论是也。此论慈恩作释,谓之唯二十论述记,二卷。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6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一、眼,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眼依根而生,眼根因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 二、耳,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耳依根而生,耳根因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 叁、鼻,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鼻依根而生,鼻根因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分

论云:于六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二分。 一、相分,谓于眼等六,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二、见分,谓眼等六,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三藏法数》 / 97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十唯论疏

又名二十述记。二卷。法相宗慈恩着。释唯二十论。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种

一、显,显即第八。谓此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第八,即藏也。) 二、分别,分别,即第六意,谓于显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 9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种意

四种意,不出叁境:一、性境,二、带质境,叁、独影境。性境者,谓意与眼耳鼻舌身五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不与五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

《三藏法数》 / 327字 / 5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讲讚唯论之法会。

《佛学大辞典》 / 9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法相宗之异名,彼宗以万法唯之法门為主也。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一、色住,色即眼根所对之色。谓内意缘于外色之时,于色中,生喜住着,故名色住。 二、受住,受即领纳之义。谓意领纳六尘之时,于受中,生喜住着,故名受住。(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 叁、想住,想即思想。谓...

《三藏法数》 / 186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种子六义

种即能生之义也。谓于八之中,随一起时,能生一切善恶之法,故名种子。(八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也。) 一、刹那灭义,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谓眼等诸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各各...

《三藏法数》 / 488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即心。住者,谓此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无垢

阿赖耶之别名。唯论叁曰:「或名无垢,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述记叁末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或名阿摩罗。古师立為第九者,非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