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6 条搜索结果

又曰执一语言部。梵名猗柯毗毘与婆訶利柯Ekavyavahārika,又Ekabyohara,或作鞞婆訶罗。小乘二十部之一。為佛灭二百年顷,由大眾部中分裂之一派。从大眾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而出。立一切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之。故有此名。异部宗轮论,谓此部之,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18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菩萨八种因果

一、寿因寿果,寿,即寿命。谓不杀物命,无伤害心,是名寿因。由不杀故,长寿住世,是名寿果。 二、色因色果,色,即色身。谓施灯明供佛,及以净物施人,是名色因。由施灯明及净物故,则得颜容光泽,身形端正,是名色果。 叁、种姓因种姓果,种,即种类。姓,即族姓。谓舍离憍...

《三藏法数》 / 446字 / 18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心印

禪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也。犹如经宗之所谓叁法印,一实相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於眾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黄檗传心法要上曰:「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

《佛学大辞典》 / 387字 / 1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因

因(诸法名想言。是名随因)。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是名以有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游行。以有饥渴故求饮食。如此之类名因)。种殖因(种诸种子。名种殖因)摄因(水土润泽。是名摄因)生因(种子于芽。是名生因)长因(芽茎相续乃至成熟。名长因也)自种因(种种种子各各...

《法门名义集》 / 187字 / 17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四难

一、值佛难,谓众生因无始惑业,轮回六道之中,四趣不得见佛闻法,固不在言;设得人身,若生在东西北叁洲者,佛不出现于彼,皆不见佛;得生南洲,而或居边地,或着邪见,佛虽出世,如是等人亦不得见佛;而况佛不常出,值遇良难。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此举人之值佛难...

《三藏法数》 / 542字 / 17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一心约教有异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

《三藏法数》 / 185字 / 1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叁请

迹门之法华,由舍利弗之叁请而之。本门之法华,由弥勒之叁请而之。方便品曰:「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叁请,岂得不。」寿量品曰:「是时菩萨弥勒為首,分掌白佛言:世尊惟愿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叁白已,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叁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听。」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二谛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无实无相无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人乃证斯理。最实无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

《法门名义集》 / 172字 / 1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一切有部

具名一切有部。梵名萨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见[一切有部]条。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如

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於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

《佛学大辞典》 / 864字 / 1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四无碍解

又云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是為诸菩萨法之智辩,故约於意业而谓為解,谓為智,约於口业而谓為辩。一法无碍,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无滞,名為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詮之义理而无滞,名為义无碍。叁辞无碍,又云词无碍。於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為辞无碍。四乐无碍...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5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缘起偈

佛教根本义之四諦中,苦集灭叁諦之偈文也(但偈中叁諦者,惟智度论之文,其他為苦灭之二諦)。约於其中苦諦之因缘生,谓之缘起偈。又曰缘起法颂。又以此法颂安置於塔基,塔内或佛像体内,则谓之法身舍利偈,亦曰法身偈。见[法身偈]条。寄归传四曰:「凡形像及以制底,金银铜铁...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菩萨曾为鳖王经

昔者菩萨,曾为鳖王,生长大海,教化诸类,子民群众,皆修仁德。王自奉正,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愍于众生,如母抱育爱于赤子,游行海中,劝化不逮,皆欲使安,衣食充备,不令饥寒。其海深长,边际难限,而悉周至,靡不更历,以化危厄,使众罪索。于时鳖王,出海于外,在边卧...

《生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456字 / 1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剥皮

昔释迦如来為爱法梵志(或作乐法菩萨)时,请剥身皮而乾之,以书佛所之一偈。求法精勤之极也。智度论十六曰:「如爱法梵志,十二岁徧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时世无佛,佛法亦尽,有一婆罗门言:我有圣法一偈,若实爱法当以与汝。答言:实爱法。婆罗门言:若实爱法当以汝皮為纸...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5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二部经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祇夜真偈不重。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

《法门名义集》 / 275字 / 1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金刚经

梵名Vajra-Prajña āramitā-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鳩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或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在舍卫国,為须菩提等,初境空,次示慧空,后明菩萨空者,盖此经以空慧為体,一切法无我之理為詮也。此经不如大般若经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经之太简,而能般若...

《佛学大辞典》 / 1729字 / 1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无尽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九品弥陀

阿弥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别也。此為九品往生之机类所感见,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异。其基於观无量寿经。经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弥陀来迎之相,有差别也。后世遂於印契等,九品之别。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观夫往生礼讚所谓五山毫独朗宝手印恒分者,其為述弥陀宝手印契从於各品而...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1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二种辟支佛

一者出无佛世。独悟非常思惟得道。名为缘觉辟支。二者值佛为十二因缘之法。观因缘之理而得悟道。名为声闻辟支。于叁乘中。此为中乘。亦得有余无余二种涅槃。辟支佛者此云缘觉。辟支者此言缘。佛者此言觉。

《法门名义集》 / 84字 / 1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四种悉檀

世界悉檀。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此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并八万四千法藏。悉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又有佛二夜经中。佛从得道夜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此悉檀名并其下言。...

《法门名义集》 / 124字 / 1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二义

一、了义,谓诸大乘经宣胜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类,皆究竟显了,名为了义。 二、不了义,谓诸经中宣世俗等事,或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

《三藏法数》 / 88字 / 1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五种

佛法有五种能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一佛自口,二佛弟子,叁仙人,四诸天,五化人。」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一佛自,二圣贤,叁诸天,四神仙等,五变化...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14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叁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无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无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驴驼经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有一比丘新学,远来客至此国,诸比丘欲求猗筹。诸比丘闻,不与猗筹:“今观于子,行不具足举动不祥,将无于此造损耗业。”尔时新学不得猗筹,复诣余处,求索猗筹。彼诸比丘,不问本末,速授猗筹。前比丘闻,即往问言:“卿...

《生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837字 / 1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九种大禅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

《三藏法数》 / 2473字 / 1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君臣经

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诸比丘,心自兴念:“承佛威神,诸天感之,得未曾有。于是世尊,常以慈愍,调达而反害意向于如来。佛以大哀弘意待之。”或复比丘,而此言:“往者世尊,岂不察知调达凶恶心怀谄害,而令舍家除其头发?”或有比丘各...

《生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798字 / 1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筏喻

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则筏当捨,到涅槃之岸,则正法尚当捨,因之一切所之法,名為筏喻之法。示不执着於法也。五大品阿梨吒经曰:「山水甚深,无有船桥,有人欲从此到彼岸,结筏乘之而度,至岸讫,作此念,此筏益我,不可捨此,当担戴去。於意云何?為筏有何益?比丘曰:无益...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1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舅甥经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佛告诸比丘:“乃昔过去无数劫时,姊弟二人。姊有一子,与舅俱给官御府织金缕、锦绫罗縠,珍好异衣。见帑藏中琦宝好物,贪意为动,即共议言:‘吾织作勤苦不懈,知诸藏物好丑多少,宁可共取用解贫乏乎!’夜人定后,凿作地窟...

《生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1364字 / 1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叁种般若

一者实相般若。二者观照般若。叁者文字般若。实相般若以理为体。体绝虚假。目之为实。印体表彰。名之为相。亦可以其无相为相也。观照般若以智慧为体。体是般若。观照是用。体用合故名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以音声言教诠提为体。文字非般若。何以名般若。一能生般若。二能诠般若。因...

《法门名义集》 / 121字 / 1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