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 条搜索结果

四倒

常倒。倒。净倒。乐倒。一切法谓常乐净。而众生见有常乐净。复有四倒。

《法门名义集》 / 31字 / 1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发生六识中间缘。染是识六尘。眼受何尘。色乱其想。耳取何尘。声荡其志。鼻染何尘。香熏其欲。舌受何尘。味长其嗜。身取何尘。着于细滑。意染何尘。流于分别。何以谓之尘。六根所缘合生染着污心有等尘埃之坋物也。六识随尘障。行者观空。得尘解...

《法门名义集》 / 138字 / 1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因缘

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诸经说十因缘。其言如此)明缘行。于缘不了名为明。以明故发生于行。明与行种是过去因也。行者生死业也。行缘识。以有过去行业。发起现在生识。神初受生之时。...

《法门名义集》 / 542字 / 1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天鼓雷音佛

Divyadundubhimeghanirghoṣa胎藏界五佛之一。住於中臺八叶院北方之叶上。结金刚部之定印,主大涅槃之德。金刚界谓之不空成就,即与[释迦]同体。是四法身中之等流身也。大日经真言品称為不动佛,同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称為鼓音如来。善畏叁藏以為不动(梵语阿閦)之名,或為义立,或...

《佛学大辞典》 / 433字 / 1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伊师迦

Īṣīka用以作矢之坚芦也。又為王舍城之高山名。以譬慢之高者。瑜伽略纂叁曰:「伊师迦者,西方释: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坚硬常住,等亦尔。或復有草,名伊师迦,体性坚实,故喻等。」玄应音义十叁曰:「伊师迦山名也,言此山高耸,喻慢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十三、师患脚付弟子喻

譬如一师有弟子,其师患脚,遣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途兼亡。

《百喻经》 /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 110字 / 1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

如是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着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时有一老母,唯有男,偷盗度,财主捕得,便将诣王,平事案律,其罪应死,即付旃陀罗,将至杀处。遥见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头求哀:“唯愿天尊!垂济苦厄,救子命。”诚...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1402字 / 1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上堂

上堂有种:一、上法堂,為演法而上法堂也,此有旦望上堂、五参上堂、九参上堂、谢秉拂上堂、谢都寺上堂、出队上堂、出乡上堂等。、上僧堂,為喫粥饭而上僧堂也。见象器笺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觉

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不遍者,虚空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不为高,众生迷...

《三藏法数》 / 454字 / 14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世间

过现未迁流谓為世,彼此间隔谓為间。有為法之别名也。一切有為法分类為叁种:一、五阴世间,又名五眾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也,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各為五阴世间。、眾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為眾生者,上自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叁、国土世间,...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1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眾生忍,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能忍耐於心而不瞋不报也。生法忍,安住於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度论六。 又一安受苦忍,逼於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於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伊罗鉢龙王

Erā attra,伊罗鉢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叁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鉢(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於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1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谓真理之绝眾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量义经曰:「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相也。」涅槃经叁十曰:「涅槃名為相,以何因缘名為相?善男子!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如是相。故名相。」...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1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善星

是佛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禪定,谓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為涅槃之法,起因果拨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禪比丘。涅槃经叁十叁曰:...

《佛学大辞典》 / 389字 / 1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拜

示叁业之敬意而為叁拜也。西天此法。释氏要览中曰:「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叁拜者盖表叁业归敬也。」寄归传叁曰:「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中略)足跟双竪,脊顶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迴衣物,復还合...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忍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叁贤之人,未得漏。未能证果,但有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叁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地、叁地菩萨,得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

《三藏法数》 / 357字 / 1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藏

藏即含藏之义,谓含藏诸法文理,而有经、律、论、咒之不同。经者,法也、常也。凡圣之所轨则,曰法;魔外不能变坏,曰常。律者,法也。谓分判轻重,持犯之罪,如世之法律。论,议也。谓论议种种诸法甚深之义也。咒者,愿也。谓祈愿种种如意殊胜等事也。盖以声闻、缘觉、大小乘之...

《三藏法数》 / 443字 / 1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种火法

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种真道之护磨法十神。 一、火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叁昧,当知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

《佛学大辞典》 / 1976字 / 1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五尊

真言行者以十五尊而成一身:第一以根本命金刚為行者之名。根本命金刚者,五部中金刚萨埵之名,是為根本。故下文谓极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意為命世之金刚萨埵,於五萨埵中随取其一也。明為缚曰吽。第以释轮為座,天帝释也,一名因陀罗,此云帝,又曰主。居妙高山顶...

《佛学大辞典》 / 866字 / 1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月喻叁身

一月喻叁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

《三藏法数》 / 183字 / 1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十八、子分财喻

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子:“死之后善分财物。”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分,兄言弟分不平。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分。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分,槃瓶亦复中破作分,所有瓫瓨亦破作分,钱亦破作分,如是一切所...

《百喻经》 /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 318字 / 1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叁法印

一切作法常。一切法。涅槃寂灭。常有为作法体藉缘兴。迁变非恒。故名常。一切诸法体性实自在之功。故名。别依大乘(人)涅槃寂灭者。叁毒六垢永离余。山体恬怕。名为寂灭。若依大乘亦通理灭。此叁法咸言印者。揩定不移故为印。

《法门名义集》 / 109字 / 1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大乘七种大义

一、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由量修多罗,广大法义,而以为缘,故名缘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行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故名行大。 叁、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慧观察,了...

《三藏法数》 / 339字 / 1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国清寺

在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山有叁寺,在顶曰福林,在腰曰国清,在麓曰修禪。国清具名景德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勅為顗禪师所创建。初顗梦巖崖万重,侧有沧海,渺涯际,泓澄在其下。一僧来伸手导顗登山,觉后语门人,皆答以会稽天台山。因而陈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开皇...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1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尽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尽法海,故皆名为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心约教有异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

《三藏法数》 / 185字 / 1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观音

种:一种:一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叁师子畏观音,四大光普照观音,五天人丈夫观音,六大梵深远观音也。一种:一千手观音,圣观音,叁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输观音也。大悲等六观音為天台之义立。摩訶止观曰:「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叁障,此道苦最...

《佛学大辞典》 / 692字 / 1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念

第一念佛。佛是众生上慈父。第念法。法是众生烦恼良药。第叁念僧。僧是众生叁乘福田。第四念戒。戒是众生防非止恶。第五念舍。舍是众生除悭杂着。第六念天。天是众生清净果报。此天非叁界之天。谓第一义也。净故名为天。

《法门名义集》 / 89字 / 1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天真佛

法身佛之异名。谓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独朗者。证道歌曰:「法身觉了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宗镜录十六曰:「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同叁十一曰:「寒山诗云:寒山居一窟,窟中一物。净洁空堂堂,皎皎明如日。糲食资微躯,布裘遮幻质。...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即佛

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故也。 一、理即佛,谓...

《三藏法数》 / 720字 / 1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碍解

又云四,四碍辩。是為诸菩萨说法之辩,故约於意业而谓為解,谓為,约於口业而谓為辩。一法碍,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滞,名為法碍。碍,知教法所詮之义理而滞,名為义碍。叁辞碍,又云词碍。於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為辞碍。四乐说碍...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欢喜丸

又曰欢喜团。饼名。梵语曰摩呼荼迦。涅槃经叁十九曰:「酥面蜜薑胡椒蓽茇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眾味及叁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度论十七曰:「佛告诸比丘:此耶输多罗,非但今世以欢喜丸惑,乃往过云世时,亦...

《佛学大辞典》 / 170字 / 1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者人者法。人亦名众生空。亦名人空。始从众生空乃至佛空。是名人空。以龟毛破。法亦名法空。众生五阴空。乃至佛五阴空。是法空。五阴是成众生之法。五阴体空。是名法空。已上兔角破。

《法门名义集》 / 81字 / 1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色线

又作色綖,五色缕,五色绳。合青黄赤白黑五色之系為一条之线缕也。苏悉地羯罗经下曰:「五色线谓青黄赤白黑,使童子合线。」大日经疏五曰:「凡作綖,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

《佛学大辞典》 / 521字 / 1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种学人

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小乘七种学人也。修而未至。名之为向。修之已至。名之为果。此七种人。于小乘法。果行未满。进趣未息。故名学人。唯阿罗汉于小乘果满。更进趣之学。故名学。若大乘法中。唯佛是学。

《法门名义集》 / 101字 / 1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九种大禅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

《三藏法数》 / 2473字 / 1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寺门两胁所立之个金刚夜叉也,略名金刚神,亦曰夜叉神。其本名曰密迹金刚,為法意王子之化身。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昔有转轮圣王曰勇群王,具足千子。有夫人,有孩童自然来上夫人膝上,一云法意,云法念。父王知诸子发道意,欲知当来成佛之次第,使千子探筹。有太...

《佛学大辞典》 / 570字 / 1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师独悟之佛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一切,佛,自然。」同嘉祥疏六曰:「者,前之叁并不从师得,故云。」大日经疏一曰:「如是自证之境,说者言,观者见。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之授决之时,即可成...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伊罗钵龙王

Erā attra,伊罗鉢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叁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鉢(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於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

《佛学大辞典》 / 405字 / 1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俱胝一指

碧严十九则曰:「俱胝指头禪。」从容录八十四则曰:「俱胝一指。」门关叁则曰:「俱胝竪指。」五灯会元四曰:「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菴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遶师叁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叁问,师皆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1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种涅槃

一者性净涅槃。者方便涅槃。性净天真之理。体通叁世。其德圆备。本增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染累。故就实彰名。称曰性净涅槃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

《法门名义集》 / 167字 / 1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叁百五十度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之六度,共成千一百度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千一百度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行,一切誓愿,不满足也。 、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昔有转轮圣王,先生九百九十九子,皆悉成大端正殊好,聪明黠慧兼有身力,或有具十八相者,或具三十相者,或具三十一相者。末后一子始入母胎,处于恶露不净之间。时有八部大力鬼神,鼓乐弦歌侍卫其母,王亦宣敕左右令具供养,种种严饰参倍于常。时人白王曰:“王先诸子,今皆成大...

《杂譬喻经》 / 246字 / 1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9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分教,故第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