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条搜索结果

一乘

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车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载人运於涅槃岸,故谓之乘。 法华经专说此一乘之理。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除佛方便说。」同品曰:「诸佛如来,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同品曰:「唯此一事实,餘二则非真。」文句四上...

《佛学大辞典》 / 1083字 / 2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供华

以花供佛菩萨也。供花之意趣。见[香华]条。 又(物名)载供佛所盛之物之臺谓之供华。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红教

Shamār,喇嘛旧教之僧,用红色之衣冠,故有此名。教主蓄妻,血脉相承,行於西藏之南部。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教始名红教,西歷七百四十七年巴特玛繖巴斡者,被聘至西藏。此人住克什米尔之境,為印度之有名学者。於是巴师以其卓越天稟之能力,热心布教,亲自周行全国。其奇蹟甚多。...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四种意趣

一、平等意趣,意即心意,趣即趣向。谓菩萨于往昔因中,修平等行,而成正觉;今于现世,化诸众生,与昔无异,是名平等意趣。(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别时意趣,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

《三藏法数》 / 240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甚深

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发菩提心

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曰:「叁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无量寿经下曰:「捨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玄义分曰:「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乘义章九曰:「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开白词

表白之词。即述法会之意趣者。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鉢喇特崎拏

Pradakṣiṇa,译曰旋右,即遶右而行也。寄归传叁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名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為尊為便,方合旋绕之仪矣。」见[右绕]条。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四秘密

与[四意趣]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钵喇特崎拏

Pradakṣiṇa,译曰旋右,即遶右而行也。寄归传叁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名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為尊為便,方合旋绕之仪矣。」见[右绕]条。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意趣

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復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於彼时名毘婆尸佛,非昔时毘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法平等,故说我即彼...

《佛学大辞典》 / 528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右绕

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於右也。无量寿经上曰:「稽首佛足,右绕叁匝。」象器笺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於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寄归传叁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Pradakṣiṇa,鉢喇...

《佛学大辞典》 / 596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义味

依文生义,如依食生味。盖喻义為食味也。又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言与意也。行事钞中二曰:「义味俱解。」资持记中二之一曰:「义谓言义,味即意趣。」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

阿弥陀报化异

诸佛有法报化叁身。法身者,诸佛平等。其报身依因位之愿行,其化身依所化之机缘,种种不同。今示弥陀报化二身,则如前记之悲华经,又如观音授记经记弥陀之入灭,观音势至之补处。又如鼓音声经记弥陀之国城父母等,是化土之化身佛也。见悲华经(宙帙叁),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 853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