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叁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叁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
《三藏法数》 / 354字 / 1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一渡也,一通也。止观七上曰:「一往然,二往不然。」法华论记二曰:「一往叁藏名為小乘,再往叁教名為小乘。」文句记五上曰:「言非尽理,故云一往。」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9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小乘之七贤位也,是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详见[七贤]条。 又天台涉於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叁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8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父母有七子,於病子慈心最深。七子譬人,天,二乘,藏通别叁教之菩萨也。涅槃经二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於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则偏重。」章安疏曰:「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谓人天二乘叁乘菩...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摩訶止观一部之正说,广立十科,谓為十广。其第一大意中,更有五种分科,谓為五略。摩訶止观第一上所谓「今当开章為十:一大意,二释名,叁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又所谓「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意缓难见,今撮為五,谓发大心...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6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亦曰度牒。受戒之证书也。初以谁為和尚,以谁為教授师等一一列其名,次表白受戒之自己意志,终则记自己之名,有传戒师等十师之署名押印而证明之。唐会要曰:「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稽古略叁曰:「唐宣宗大中十年,勅法师辩章,為叁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6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為一味。」深密经四曰:「徧一切一味相胜义諦。」叁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叁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眾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於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叁明,独处山林,常行禪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5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异教名。白莲教之支流,起於清初。其祖曰杨莱如,山东即墨县人,明万歷进士。明亡后,从劳山程杨旺学道,后传道於燕齐间,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释道叁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不设像,不焚香,戒烟酒,不禁茹荤。多用咒歌偈语,北人颇信奉之。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妙為法华经题之妙,故有二义:一、相待妙,藏通别圆之四教,相对而判麤妙也。尔前所说诸经藏通别之叁教為麤法,法华经所说之圆教為妙法,如斯就教体之上彼此相待,以今经名為妙,是曰相待妙。二、绝待妙,开会叁教麤法,為一妙法,妙法之外无麤法可待望,是曰绝待妙。是今经独特之...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叁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
《三藏法数》 / 124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