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录第四则曰:「世尊与眾行次以手指地曰:此处宜建梵剎。帝释以一茎草插地上云:建梵剎已,世尊微笑。」五灯会元世尊章曰:「世尊於因地布髮掩泥,以花献燃灯佛。佛指布髮处云:此一方地宜建一剎。时有贤首长者,以标插其处云建剎已,诸天散花讚嘆。」是亦无经论典据。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在帝释天喜林园之树名。劫波為时之义。应时而出一切所须之物。六波罗蜜经叁曰:「喜林园苑游止无期,波利质多及劫波树,白玉软石更无坐时。」金刚顶经四曰:「如诸劫树,能与种种衣服严身资具。」梵Kal ataru。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Śaci,又作舍支,设施。可爱之义,研之义。慧苑慧琳共以為月之别名者,误也。月之梵名為Śaśin。舍脂者,帝释夫人之名。因名帝释曰舍脂鉢低Śaci ati,杂阿含四十曰:「彼释提桓因,名舍脂鉢低。佛告比丘:彼阿修罗女,名曰舍脂,為天帝释第一天后。是故帝释名舍脂鉢低。」玄应音义...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又曰喜见城。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优婆塞戒经一曰:「叁十叁天有一大城名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俱舍论十一曰:「於山顶中有宫名善见,(中略)是天帝释所都大城。」颂疏十一曰:「於山顶中有宫名善见(亦名喜见城也),见者称善也。」见[喜见城]条。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谓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无穷也。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此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
《三藏法数》 / 1802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Bhadra āla,梵名曰颰陀,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或曰贤护长者,贤护菩萨,贤护大士。在家之菩萨也。玄应音义五曰:「案移识经云:颰陀罗波梨,此译云贤护,亦云贤守。邻圣曰贤,固道称守。幻士经云:颰陀,此言仁贤。是王舍城在家菩萨也。」大宝积经百九卷贤护长者会第...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佛自忉利天降时,帝释所造之阶也。在劫比他国。西域记四(劫比他国)曰:「伽蓝大垣内有叁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叁十叁天降还也。昔如来起自胜林上昇天宫,居善法堂為母说法,过叁月已,将欲下降,天帝释乃纵神力建立宝阶。中阶黄金,左水精,右白银。」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东方因陀罗,帝释天也。南方燄摩罗,燄摩天也。西方嚩嚕拏,水天也。北方毘沙门,毘沙门天也。东北伊舍尼,伊舍那天也。东南护摩,火天也。西南涅哩底,罗剎天也。西北嚩庾,风天也。约於八方之天神而立方名。大日经疏五曰:「行者应知护法八位,凡所造作漫荼罗,随此而转。东方因...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叁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叁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叁昧之力也。梵语叁昧,...
《三藏法数》 / 1983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帝释天之异名。杂阿含经四十曰:「比丘白佛言: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復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為人时聪明智慧,於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復名千眼。」最胜王经曰:「千眼帝释王。」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Cintāmaṇ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為颇梨珠。」同叁十五曰:「如菩萨先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
《佛学大辞典》 / 434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叁十叁天,帝释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叁十叁天。叁、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於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6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忉利天诸天子中之一人,自知却后七日命终,命终后七返阎浮提受畜生之身,后堕地狱,大怖,请救於帝释,帝释至祇园精舍,求其法於佛。佛為说佛顶尊胜陀罗尼,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见尊胜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6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忉利天之善法堂,有鼓,不击而自发妙音者。唐华严经十五曰:「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眾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偽。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中略)叁十叁天闻此音,悉共昇善法堂。帝释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法...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6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四苑之一。旧云欢喜园。帝释天之苑庭名。俱舍论七曰:「城外四面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眾车苑。(中略)四喜林苑。」光记十一曰:「婆娑一百叁十叁云: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歷观无厌。」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Mucilinda,又作目脂邻陀,目真邻陀,目邻,母真邻那,母止邻那,文真邻陀。龙王名。译為解脱。闻法而脱龙苦,故名。住於金刚座侧之池中及目真邻陀山之目真邻陀窟。西域记八曰:「帝释化池东邻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味。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Vimalacitra,新云吠摩质呾利。阿修罗王之名。译曰净心,綺画,宝饰等。娶乾闥婆之女,生舍脂夫人,嫁於帝释,即帝释之舅也。法华文句二曰:「毘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毘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叁昧云: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Kaṇṭhaka,悉达太子王宫出走所乘之马。因果经作「犍陟。」六度集经作「犍德。」修行本起经作「蹇特。」玄应音义十九曰:「犍陟,六度集作犍德,正言建佗歌,此译云纳也。」此马為帝释之化身。见六度集经八,经律异相七。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帝释天之宝瓶也,所须之万物,自然涌出。又云德瓶,贤瓶,吉祥瓶等。观无量寿经曰:「涌出诸果,如帝释瓶。」智度论十叁曰:「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得。天与一器,名曰德...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Trāyastrṁ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叁十叁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銖、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巔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
《佛学大辞典》 / 374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轮藏周围所安置之神将也。释门正统叁曰:「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象器笺四曰:「今轮藏八面排列八天像,所谓密迹金刚分二躯、梵天、帝释、四天王也,异正统说。」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一茎之草,与梵剎或丈六金身,一如而不二也。从容录第四则曰:「世尊与眾行次,以手指地云:云此处宜建梵剎。帝释将一茎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已竟。世尊微笑。」又赵州语录曰:「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佛即...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鷲峰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5日 /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