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仁王经谓叁贤十圣之行法為十叁观门。配之於五忍则於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叁忍,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為十叁。修此十叁观门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叁观门,诸善男子,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為法师,依持建立,...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叁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註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叁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禪於山中。有婬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忍受不生瞋恨,婬女后还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婬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復...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法相大乘於真唯识观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之四定,而发四寻思四如实之观智,如其次第,為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见[四寻思观]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叁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叁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叁顺忍,於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於第十地及妙觉间...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闍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歷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十度一一各有叁行:一、施度之叁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叁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叁、忍度之叁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叁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訶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叁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叁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叁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鉢為记。隐於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為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忍。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叁十种之眾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叁如於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叁如第七情。十四如十叁入。十五...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Śā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為剎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曇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见[瞿曇]条)。太子瑞应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為能,文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為正翻,译能儒...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叁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忍、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為通教之位次:一乾慧地,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乾涸之位。二性地,叁乘之人,进内凡之位,於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叁八人地,人者忍也,叁乘之人,欲断叁界之见惑,於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忍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一信忍,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证,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為法忍。叁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证,故名為修忍。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韦提希夫人以现见阿弥陀佛。廓然大悟,得无生之忍。是為悟忍。又曰喜忍,亦名信忍。十信位之忍也。观经定善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中略)是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叁卷,宋智吉祥等译。佛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忍,求出家,佛為授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叁种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於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為证悟之异名。法為所证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忍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於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眾。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Utkuṭuka,又作嗢俱吒。译曰蹲踞。两足蹈地,竪两膝。凡向人谢罪,向大眾申礼等作之。南海寄归传叁曰:「嗢屈竹迦,译為蹲踞。双足履地,两膝皆竪,摄歛衣服,勿令垂地,即是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对别人而说罪,或向大眾而申敬,或被责而请忍,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慧琳...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於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叁、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於地前住行向之叁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於叁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為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叁、通达位,於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叁心),通达於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叁,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佛说医经所说。一久坐,二食不节,叁多忧愁,四疲极,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忍呼吸也),十制下风(忍放屁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堪受真理之智谓之忍。有无上忍,寂灭忍等。无上者嘆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忍。」 又十忍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