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条搜索结果

羂索

取鸟兽之具。以為佛菩萨摄取眾生之象徵。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捨。」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7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十六观门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

《三藏法数》 / 4349字 / 3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九识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叁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

《三藏法数》 / 863字 / 3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二十五圆通

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而有二十五种者,谓诸菩萨及大罗汉,于六尘六根六识七大各各悟入不同故也。此由阿难,于楞严会上,虽闻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旨,而未达圆通本根,请佛开示。如来于是问诸弟子,最初发心方便,令其各各...

《三藏法数》 / 3621字 / 3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伎艺天女

醯首罗天顶上化生之天女也。其念诵之作法出伎艺天女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8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罥索

取鸟兽之具。以為佛菩萨摄取眾生之象徵。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捨。」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7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婆伽婆

Bhagavat,一作婆伽伴婆誐鍐婆伽梵薄伽梵薄阿梵Bhagavān(体声,一言声,男声),佛地论举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之六义,智度论出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之四义。又密教有称女人之秘释。经中多单译曰世尊。佛地论一曰:「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

《佛学大辞典》 / 793字 / 25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一味

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叁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叁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

《三藏法数》 / 354字 / 2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八寒地狱

頞浮陀地狱,梵语頞浮陀,或云頞部陀,华言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皮肉疱起也。 二泥赖浮陀地狱,梵语泥赖浮陀,或云泥刺部陀,华言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也。 叁阿吒吒地狱,梵语阿吒吒,或云嚯嚯(皆无翻)。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

《三藏法数》 / 363字 / 2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八忍

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证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

《三藏法数》 / 610字 / 2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九识

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叁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佛学大辞典》 / 1351字 / 2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证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证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

《三藏法数》 / 402字 / 2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十忍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谓通教菩萨观五阴叁界因果二谛等法,成就十忍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一戒忍,谓由观色阴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无作戒体,皆是色摄故也。(作无作戒者,谓初...

《三藏法数》 / 506字 / 2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二十诸天

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之功也。后增日月及娑竭龙王罗王者,谓日则破闇,月则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则掌于幽冥。故加此四天,通为二十天也。 一梵天王,梵,梵语具云梵囕,华言离欲,又云清净,谓此天王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统...

《三藏法数》 / 2561字 / 20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十四无畏

谓观世音菩萨,以金刚叁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无作妙力者,谓不作意之力用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三藏法数》 / 1270字 / 20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