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仙之一。叁仙者,释迦佛出世以前,盛行於天竺之叁种外道仙人也。勒沙婆,译曰苦行。即尼犍子外道,又云离繫外道。止观十曰:「勒沙婆,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同辅行曰:「勒沙婆,此云苦行。未知出时节,以算数為圣法,造经亦有十万偈,名尼犍子。」百论疏上之中曰:...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9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圭峰起信论疏下曰:「堆惕鬼。」叁藏法数十二曰:「[怡-台+阜]惕鬼。[怡-台+阜]音堆。惕音剔。」起信论义记下曰:「埠场鬼。」止观八曰:「[怡-台+追]惕鬼。」正作[怡-台+追]惕鬼。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有二种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颠倒,於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於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叁,净颠倒,於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四,我颠倒,於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四念处,如其次第,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见俱...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Bodhi,旧译為道,新译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叁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一色一香虽為微细之物,而尽有中道实相之本体。天台立空假中之叁观而照一切诸法。為悟之极处。止观一上曰:「繫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8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贤圣之数也。七贤如前,七圣者,俱舍论,四教仪之目也。华严孔目章谓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见真理,故名。见道以上者是也。差别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钝之根性差别其圣者,则為七圣:一随信行,二随法行,叁信解,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8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无明昏闇,谓诸众生,从无始来,闇识昏迷,无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极微分子。為物质之最小者。见[极微]条。首楞严经叁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止观一下曰:「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辅行一之五曰:「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又曰眾生世间,有情世间。叁世间之一。於世间法中一切之有情云假名世间。以有情者是於五蕴上假设之名字,无有情之实体也。即十界之有情是。止观五上曰:「眾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揽实法假施设耳。」见[叁世间]条。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言未尽之貌。止观辅行一之二曰:「云云者,未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迴转之形。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如云之言。」文句记一上曰:「云云者,象气之分散,如云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未说者,尚多如云。」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具名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谓之大集经。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无全本。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叁十一卷至叁十叁卷之日密分叁卷,北凉曇无讖译,為诸译中之大本。他藏本称之為大方等...
《佛学大辞典》 / 414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又曰邻虚尘。新译曰极微。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為色法之根本。胜论外道谓此邻虚於叁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於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為实有。然以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叁曰:「汝观地性,麤為大地,细...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於境而了别,名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叁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定慧譬如鸟之两翅。止观五曰:「驰二轮而致远,翥两翅以高飞。」同辅行曰:「二轮远运,誓定慧横周。两翅高升,誓定慧竪极。」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6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寺名。天台智者所居。智者别传曰:「於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勅赐额,号為一音,重改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止观一上曰:「於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6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偽。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叁,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6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谓修行之人,由前顺流十心,昏倒造恶,积集重累,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也。 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 二、生重惭...
《三藏法数》 / 604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萨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异名也。主论法数,故曰数人。止观五曰:「数人说:五阴同时,识是心王,四阴是数。」同辅行曰:「数人即是萨婆多师。」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6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拨无因果之理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又着於空法之见。无上依经上曰:「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许可。」楞伽经叁曰:「我说寧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止观十上曰:「天竺诸见,空见最重...
《佛学大辞典》 / 225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谓寂灭一理也。五教章上曰:「一相一寂。」冠註曰:「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止观大意曰:「於一寂理,不分而分。」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
《三藏法数》 / 435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Śālavana,娑罗者坚固之义,因而谓之坚固林。慧苑师云高远之义也。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四方各二株双生中间入灭,故佛之入灭处谓之娑罗林,而曰娑罗树间。又云牛角娑罗林。牛角者表双树。或言角者拘尸那城之别名。又佛涅槃时,双树悉变白如白鹤,故谓之鹤树。玄应音...
《佛学大辞典》 / 425字 / 6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叁乘之人,居内凡位时,...
《三藏法数》 / 868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