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条搜索结果

十六观门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

《三藏法数》 / 4349字 / 3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十一、迦毗梨头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竹园之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向毗舍离,到梨越河所。是时河边,有五牧牛人,五捕鱼人。其捕鱼者,作三种网,大小不同,小者二人挽,中者三人挽,大者五人挽。于时如来,去河不远而坐止息,及诸比丘亦皆共坐。时捕鱼人,网得一大鱼,五人...

《贤愚经》 /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 931字 / 2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丙丁童子

司灯火之童子也。碧巖第七则评唱曰:「如则监院在法眼会中未曾参请入室,一日法眼问云:则监院何不来入室?则云:和尚岂不知耶?某甲於青林处有个入头。法眼云:汝试為我举看。则云:某甲问如何是佛。林云: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云:好语,恐儞错会,更说看。则云:丙丁属火,以火...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18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二十诸天

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之功也。后增日月及娑竭龙王、阎摩罗王者,谓日则破闇,月则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则掌于幽冥。故加此四天,通为二十天也。 一、梵天王,梵,梵语具云梵囕摩,华言离欲,又云清净,谓此天王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统...

《三藏法数》 / 2561字 / 1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寒苦鸟

又名雪山鸟。天竺雪山有寒苦鸟,终夜[此鸟]说杀我寒故,雄鸣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鸣曰: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為佛国,鸟兽亦有功德,故作无常偈,如此囀也。或云:妻鸟鸣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鸟鸣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佛药师法

日本叡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臺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徧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眾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十知识

善财童子所值之一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於同处)。然结為一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叁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1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无尽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

《三藏法数》 / 879字 / 1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叁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度无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度无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根功德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叁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叁迭,一十千是也。(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叁世,叁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

《三藏法数》 / 737字 / 1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十二见

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叁种: (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二、色為无常。叁、色為常无常。四、色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

《佛学大辞典》 / 2612字 / 1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阐提

Icchāntika,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涅槃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佛灭后五年小乘之异部杂出而為五部。智度论六十叁曰:「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岁后,各各分别有五部。从是以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行宗记一上之曰:「五部者,有言无相,教虽不叙,...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梵网经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略称。梵网经本与[华严经]同部,悉翻之,则有二十卷六十一品,罗什叁藏於长安译诸经论於最后译出经中专明菩萨行地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此时道融道顥等叁餘人即受菩萨戒,各诵此,且写此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僧肇梵网经序),名之曰梵...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