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条搜索结果

观法

於心观念真理之法也。同於[观心]。止观曰:「观法虽正,着心同邪。」止观大意曰:「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復因法华叁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备。」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教观

教相与观心也。教相者释迦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义而分别判断也,观心者观念自宗所立之真理也。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為教相,以一心叁观為观心,乃至如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十住心為教相门,以阿字不生為观心。此二门虽通诸宗,而天台一家之发挥,冠於诸宗。止观大意曰:「略述教观门户大...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心

一卷,隋智顗述。发叁十六问而切劝观心。灌顶有疏五卷。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叁观

观叁諦之理之观心,有叁种之别,次第有圆融之义:一、别相叁观,於别途观叁諦也。二、通相叁观,於一观之中圆解叁諦也。叁、一心叁观,於一念之心观叁諦也。宗镜录叁十五曰:「一、别相叁观者,歷别观叁諦。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也?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鬼病

鬼魅着人而為病者。千手经曰:「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鬼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止观八曰:「魔病者与鬼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十报法

修十种之行法,成无為之果报,故曰十报法。一、行者意无為,但守行,二、可思惟意不离身,叁、可识世间麤细,四、可弃憍慢,五、可着意观心,六、可多修观,七、身受苦,不中止,八、可止定意,九、当知一切人在於食,十、当证理使意勿疑。见十报法经。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禪

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叁观

叁种叁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叁种不同也。 一、别相叁观,别相叁观者,即历别观于叁谛也。谓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是名别相叁观。(从假入空者,谓观生死之假,入...

《三藏法数》 / 359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彻心明

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諦观察,不见自心相。復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諦观察。真言曰:唵,质...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融

牛头山法融禪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髮。后入牛头山北巖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於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為说法要。且曰...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叁摩地法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一卷。宋知礼撰。其法孙继忠集成之。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金水

金刚界譬智以水,故智曰金水。叁昧耶戒序曰:「观心佛於金水。」

《佛学大辞典》 / 28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双流

化道与观心,二事并行也。四教仪曰:「道观双流。」叁论大义钞一曰:「德备叁忍,道贯双流。」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慈恩叁观

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观,观徧计之一性為空也。叁、中观,观诸法以徧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叁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叁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徧计性為情有...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八定

色界之四禪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禪定者,第一初禪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於初禪天之禪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禪定,得第二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叁第叁禪定,得第叁禪天生果之禪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种长者

一世长者,二出世长者,叁观心长者也。文句五曰:「世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嘆,十下归。(中略)十德具焉,名大长者,出世长者。佛从叁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中略)是名出世佛大长...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叁科拣境

天台以為观心之境,於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叁科中,捨入与界而取五阴。於五阴中捨色,受,想,行,之前四者而取第五识。於识中捨见行,发得二种能招报之心,而取正对外境所分别之心。為外观之境。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行

於心观理而如理身行之也。又观心之行法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观心食法

一卷,隋智顗述。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念处观

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教行

教法与修行也。随教法而為修行也。元照弥陀经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剋果。」往生要集序曰: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十不二门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之极微也。此四微為色法之元素,依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依四大而成五智。是為成实论之宗义。中论疏四末曰:「成实论云: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止观五曰:「镜中能成四微尚不可得,况所成幻柱?」同辅行曰:「言四微者,色香味触。」观心二百门曰:「能生树根,...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普门持诵

普持诵曼荼罗海之诸尊真言也。大疏八曰:「然后住瑜伽座,以五轮字持身,首置百光徧照王,以无垢眼观自心华臺本不生字,方作普门持诵。先於毘卢遮那心月中炳现真言,而后持诵并示密印,周徧中胎藏已。次及第二院诸尊,乃至终竟。或一一现前观之而作持诵,或自身作彼本尊。於其心月...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心无畏故

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行者观心月,泰然无所畏惧,谓之心无畏。以心无畏之故,得净究竟圆明之菩提心也。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天真独朗

日本传教大师在唐时,道邃和尚传授观心之口诀,有此语。谓為一言之一心叁观。天真者谓本体不生也。吾人之一心一念,寻其本来不生而无相也。独朗者吾人悟入此天真则本来无生死涅槃之别,宇宙朗然而光明,凡身即大觉之佛也。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

食时五观

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叁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叁曰:「境虽有五,总束為叁:初即观食,二是观身,叁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