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条搜索结果

不取正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而一一之愿以此愿若不成就我不取正(即不成佛)之誓言而结之。其第一愿曰:「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乃至第四十八愿之结句皆然也。依此而谓之不取正之誓愿。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无上正

无上正等正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於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前正

在摩竭陀国尼连河之附近。西域记八曰:「鉢罗笈菩提山Prāgbodhi,唐言前正山。如来将证正先登此山。故云前正也。」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见[七分]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一本,一切眾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二相似,既知见思之惑而断之,得类似之悟,是乃始之初,尚餘无明之细惑,未得真,故名相似,谓与真类似也。是别教之叁贤位圆教之十信位。叁随分,分分断无明,分分得真,是别教之十地,圆教之...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见闻

眼识之用為见,耳识之用為闻,鼻舌身叁识之用為,意识之用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叁识所和合為一,叁识所知别為叁?答曰:是叁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餘叁识不尔,是故合说。是叁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為一。餘叁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起信四

一、本,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 二、相似,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之功,见、思粗惑既已断竟,尚余无明细惑未破,所之理,非真本,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十信者,信心、念心...

《三藏法数》 / 402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定性缘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无漏种子者。唯修缘之因,证缘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经五性差别

经中依一切眾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叁、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证大圆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金仙

宋徽宗詔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号大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正等正

叁藐叁菩提,新译為正等正。法华玄赞二曰:「叁云正,藐云等,又叁云正,菩提云。」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净心经卷上

尔时婆伽婆,复于一时游波罗㮈城诸仙住处鹿野苑中,与大比丘众足满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于其众中,多有诸根未成熟者,有减少善根者,有诸业障者。尔时彼处诸菩萨中,复有诸菩萨,乐多世事,乐于谈话,乐于睡眠,乐于杂业,乐於戏论,乐于染着种种文词散乱之业,不合禅行,于诸...

《发净心经》 /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隋言志德译 / 8033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7日

胜印

称大日金轮之智拳印。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法有七种,故云七支。即七菩提分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2日